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壺小乾坤大 茶里歲月長

2014/9/25 16:41:46 點擊數: 【字體:

壺小乾坤大 茶里歲月長

  盛夏八月,酷暑蒸人。上周末,應中國高級技能茶藝師、鈞瓷藝人潘世豪之約,記者前往禹州市華豫鈞窯品茶、論壺。炎炎夏日,坐在涼爽宜人的茶座旁品茶論壺乃一大幸事。

  上午9時,記者驅車來到禹州市朱閣鎮華豫鈞窯時,潘世豪已在門口等候。他穿著一身得體的休閑裝,笑容謙和。

  走進四方小院,清幽雅致。院中一條小水泥路直通后院的鈞瓷作坊。小路兩側種植有葵花、石榴等。潘世豪的茶室坐落在小院的西北角,面積不大,裝飾雅致,窗明幾凈,東、西、南三面以玻璃為墻。透過玻璃窗,只見翠竹搖曳,紅花綻放,蜂忙蝶舞,一片田野風光。

  端坐于茶臺前,潘世豪拿起一把自己設計的鈞瓷壺為我們泡茶。烹湯、焚香、滌器、燙盞……看著他一絲不茍的樣子,仿似沉浸于茶與壺的世界。聞著那沁人心脾的清香,我們品起茶,談起鈞瓷壺,聊起了人生……

  茶:香飄四方,清心包容

  “喝茶多久了?”記者問他。

  “20多年了。”

  “你才多大?”

  “那時還不到20歲。高中畢業后我參軍到四川,在部隊里跟南方人學喝茶,一喝就戒不掉了。”潘世豪笑著說。

  1990年秋,18歲的潘世豪在部隊機關給首長當通訊員。首長喜歡喝茶,耳濡目染,他也慢慢養成喝茶的習慣。“以當時泡茶的手藝和喝茶的心境,茶對我來講只是解渴用的。”后來偶然一次,他嘗了首長泡的茶。同樣的茶葉,同樣的水,為什么首長泡出來就味道醇厚,而且茶葉在倒掉的時候還保持著彈性?帶著這種好奇,潘世豪逐漸迷上了茶。

  3年后,從部隊退伍,潘世豪把喝茶的習慣也帶回了家。一撮綠茶,半壺沸水,一縷清香,滿心清靜。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前在部隊喝云霧、鐵觀音,現在只喝毛尖。中原人還是喝自己家鄉土壤培育出的茶舒坦。”潘世豪邊說邊把翠綠色的茶湯從手中的鈞瓷壺里傾瀉到杯中。迎著光線看去,折射著誘人的光芒。聞一聞,沁人心脾;品一品,口口醇香;歸于心中,讓人全然忘卻了酷暑的煩躁,徒留茶的鮮醇甘爽。

  “20年來,茶成了我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每天早晨起來洗漱完畢,潘世豪會先泡上一杯茶,飲上幾口,醒腦提神。到了鈞窯也是先泡上一壺茶,然后工作。品著香氣裊裊的茶水,心清、氣爽,忙碌著也不覺得心煩。特別是一天下來, 潘世豪泡上一壺茶,一邊品飲,一邊想事情。“飲一杯信陽毛尖,咽下的是幽香。只需一會兒,便會感覺有一股熱氣由后背自下而上緩緩升騰,手臂也會漸漸地發熱,周身似有熱流在涌動。”潘世豪說,“就像林新居的禪理散文《滿溪流水香》中一首茶壺詩說的‘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慢慢地,思路就會清晰起來。”

  “你覺得茶給你帶來的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養身體、調心境。”潘世豪說,“茶包容萬物,以寬度人。一人獨酌,兩人對飲,三人成品,多人成局,海闊天空,無所不談。用包容的心態品茶,人間是非就會像片片茶葉一樣,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潔凈的淡水中,變成有益于優化彼此身心氣質的醍醐甘露。”

  “如何泡茶才算好呢?”

  “水是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要喝好茶,不僅要研究茶,還要研究壺!”潘世豪指著手中的鈞瓷壺說。

  壺:手握乾坤,掌藏雅趣

  潘世豪手中的鈞瓷壺,造型優雅、成色穩重,用手把玩,壺身圓潤,如玉一般光滑,體現出“有容乃大”的境界。

  “這把壺內側不施釉,外側的釉料也全部都是天然材料,沒有任何添加劑,這樣的壺泡出的茶才純凈天然。”潘世豪說,“因為喜歡,只為賞壺,現在僅紫砂壺我就收藏了200多把。喝茶這幾年,我收藏紫砂壺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體會到收藏紫砂壺并不是為了占有壺,而是為了品茶、養壺,在品茶、養壺中修身養性。”

  在收藏紫砂壺的過程中,潘世豪逐漸掌握了紫砂壺的制作工藝。這時,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想借鑒紫砂壺的嚴謹制作工藝去做鈞瓷壺。這個想法在2008年成為現實。

  潘世豪說:“我有母親留下來的老釉配方,再加上近幾年對壺的研究,慢慢雕琢,逐步成型。做好鈞瓷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光壺口、壺嘴和壺把兒的角度掌握就很難。鈞瓷的燒成溫度在1200攝氏度以上,溫度越高,茶壺的收縮比越大,越容易變形、走樣。”

  剛開始做壺時潘世豪不少作難,但他沒有退縮,一窯不行,就再燒一窯,有時候做夢都能夢到在做壺。但是結果一直不盡如人意,這讓潘世豪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十窯九不成”。這時,母親的一句話,讓事情有了轉機。

  “你母親怎么說?”

  “燒鈞瓷不往膨出(最壞處)燒,就出不來好東西。”就是這句話讓潘世豪茅塞頓開。物極必反,留下的才是精品。就這樣,經過無數次失敗,第一件鈞瓷壺燒成了,接著有了第二件、第三件……

  說到這里,潘世豪拿起泡茶的鈞瓷壺,用左手中指按住壺蓋上的小孔,右手把壺翻轉過來,鈞瓷壺竟不漏一滴水。潘世豪說:“壺里的茶水之所以不外流,是因為壺蓋與壺口的密閉性好。不過,這只是好壺需要具備的要素之一。”

  “還有什么?”

  “除了剛才說的釉料純凈不奪茶之香氣、密封性好經得起溫度冷熱巨變外,還有這兒……”潘世豪掀開壺蓋,指給記者看。

  只見壺內線條流暢,壺底中間高,周邊底。

  “為何做成這樣?”

  “這是我從喝茶中得來的靈感。”潘世豪笑著說,“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往壺中注水時形成旋渦,既不會燙傷茶葉,又有利于茶葉和水充分交融。”潘世豪告訴記者,當年他去宜興結交了不少制壺的朋友,現在不少人跑來向他討教制壺技藝。

  多年來,潘世豪只做一種壺,造型端莊雅致,釉色瑩潤,弧度優美,用著舒適,出水流暢。“鈞瓷壺小乾坤大。一個鈞瓷大師一生如能做出一把用起來方便、看著美觀的壺,那就是一把好壺。壺的價值是養出來的,不是擺出來的。”潘世豪邊泡茶邊說。

  人:心隨壺動,情隨茶涌

  與潘世豪談茶論壺,不覺已近中午,因還有采訪任務,記者起身告辭。“再喝一壺茶,趕任務也不在乎這點兒時間。”潘世豪說著又為我們沏了一壺新茶,清香撲鼻而來,端起來品一口,醇厚濃郁。喝茶,真乃大美的事。記者不禁感慨。

  “喝茶要靜下心來,才能感覺到味道越來越好。”潘世豪說,“壺也是如此,做出來只是開始,養壺才是關鍵。喝茶要先學會養壺,然后壺才會養人。”

  只要有空,潘世豪就會不厭其煩地摩挲一把把心愛的茶壺。 經過長時間的把玩,茶壺日漸有了溫潤的神韻。“壺要保持干凈,不沾脂粉、不染煙酒,才能保證泡出的茶沒有異味兒,才會更有味兒。”

  潘世豪說:“壺小乾坤大,茶里歲月長。走進茶的世界,大家在那里傾心交談,一起品茗,一起享受精神的快樂。那是人生的一種承諾,也是一份生活的溫情。”

  回來的路上,記者浮想聯翩。的確,當喝茶成為一種習慣,再談人生,心境就歸位平和,不再浮躁煩亂。煩了,倦了,沏上一壺香茗,輕輕地撫壺,細細地品茶,心隨壺動,情隨茶涌。咀嚼煩惱,品味甘甜,你本來的不舒服、倦怠,頃刻間就會煙消云散。在茶的世界中,你不單單享受舒適和從容,還體會一種更自然、更雍容的人生態度和人生理念。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許昌網(2013-8-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