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鋒長篇小說《終結于2005》研討會發言摘要
2013/8/1 9:54: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廣東作家大有作為
□張勝友
珠三角值得關注,因為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地區。今年春節放假期間,我非常認真地看了《大國崛起》。該片講述了世界幾個大國先后崛起,特別是講到英國以后,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就是工業化,這是人類發展過程當中必然的一個過程。所以,中國要不要走城市化道路,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而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類文明的走向。我們國家30年的改革開放,最核心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城市化、工業化。當然,我們不可能把8億農民都變成市民,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現在的成就足以證明,我們這個擁有8億農民的大國,在30年的時間里走完了西方三四百年時間才走完的路程。所以,在廣東這塊土地上搞城市化,實際上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如果我們的作家能夠把握這種趨勢,能夠適應這種變革當中的社會生活,我們就能寫出厚重的作品。不管我們個人的感情怎么樣,不管我們是否還留戀那個農耕文明時期的生活,都無法改變這種進程,因為那是歷史的產物。所以我說廣東作協也好,廣東的作家也好,大有作為,他們應該能夠寫出大作品,能夠寫出傳世之作。當然,文學的表現、小說的表現達到了什么樣的藝術成就,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始終認為,廣東這幾年從作協到作家,他們的努力方向,他們的工作方向,跟我們國家民族的進程是完全一致的,在這一點上,我向廣東作協、廣東作家表示祝賀,也表示敬意!
一座嶺南農村變遷的紀念坊
□范詠戈
這部88萬言的長篇是一部大書,它調動了作家多年嶺南農村生活的積累,以民間記憶的方式將村志地方志小說化,運用家族敘事描繪風格畫,稱得上是一座嶺南農村變遷的紀念坊。其文學精神與廣東前輩作家和他們的代表性作品是一脈相承的。
農村城市化敘事始見于一些社會調查和報告文學,最近幾年才成為一場較大規模的文學敘事。《終結于2005》是一部得風氣之先的作品,土地與變遷,抓住這兩點就抓住了中國社會變革的主體生活,體現出作家和當下生活對話的能力。它雖然是一種史詩架構,但不用編年史的方式從外部世界去表現農民和土地的關系,而是從每一個時期農民土地的得失所引發的情感的變化,表現他們的身份焦慮、生存焦慮而產生文學欣賞的效果。作為一部長篇小說能以第一人稱的心理架構,表現出作家敘事策略的自信。《終結于2005》的社會關懷是感恩式的,它讓我們領略到了珠江三角洲富裕地區的農民,這與一些作品寫農民失去土地以后被迫遷徙或者是生活貧困化大異其趣。《終結于2005》的藝術成就還在于所寫的幾代人、一個龐大家族,既鮮活又為嶺南地域文化所滋養。永欣村和姬姓家族幾百年的變遷,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來不得不面對土地因政治制度、社會體制的關系和他們的分分合合,他們對土地或歡笑或痛苦的告別,反映出當代中國當代社會的進程、進步。作家能夠準確、深刻地把握現實,反映現實,在于有一種很可貴的文化立場。他的目光不是那種簡單的同情或悲憫。魯迅曾批評過那種文化立場不過是“樓上的青眼和空洞的布施”,并不代表農民的實際感受。所以,《終結于2005》有其獨具的價值。一是以農民和土地作為關鍵詞構成小說故事的核心;二是以風俗畫的形式、經由人性透視反映社會變革和特有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變化。不足之處是還有一些贅筆閑墨和過于瑣細的細節描寫以及超大的文字體量超出了一般讀者的閱讀承受。如果能夠將筆墨再集中,集中到主要人物的性格的刻畫,集中到線索矛盾更加起伏跌宕,集中到人物人性剖析更加深入,將會有利于這部作品的流傳。
展現廣東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
□吳佳聯
廣東省委宣傳部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廣東的文學創作,特別是現實題材的創作,近年不僅聯合有關單位舉辦了多位作家的研討會,同時還同中國作協聯合舉辦了發展先進文化與廣東小說創作、科學發展觀與廣東文學創作等研討會。不少專家和領導對廣東文學現象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方向性的把握,充分肯定了廣東作協工作,也指明了廣東文學創作的努力方向,給廣東作家以極大的鼓舞。因此我們堅信本次研討會將會一如既往地以更開拓的視野,更深入的見解,為廣東文學把脈。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廣東是新文化、新思想、新理論的大舞臺,我們歡迎各位專家來廣東采風,用你們的智慧和才華來展示廣東改革開放30年來的偉大成果。
一部具有雙重價值的作品
□雷 達
我認為《終結于2005》是非常有價值的作品,它的價值在我看來,就是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歷史文化類型的獨特性,豐富了當代長篇小說的文化構成,開拓了中國農民形象的豐富多樣性。這么說可能有點大,但確實填補了空白。這個題材我們過去寫過,但是這么系統完全地從文化的意義上去開掘,這個作品還是第一次。另外就是宗族,寫活了一個宗族就寫活了一個地域文化。文化構成的獨特性,我認為是一個作品價值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再一個就是土地,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這里面到底有什么不一樣。其實中國寫農村小說誰能不涉及農民和土地的關系?趙樹理的小說,以及《紅旗譜》《創業史》《艷陽天》,而這部作品和這些小說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我覺得一個最大不同就是土地是沒有終結的。土地的價值,雖然一下子能得到很多金錢,但是這個村莊的歷史就沒有了,根沒有了。這些農民最后生活在都市里面,他們在精神上是非常空虛的。最后大伯一個人把戶口守住,他至死也要保住農民的身份。我覺得這些內容使這個作品有了新穎的價值。
重新看待農民和土地
□吳秉杰
這部小說基本上可以說是寫農村小說集大成的作品。從這部作品里面我覺得我們要重新看待土地,重新看待農民,重新看待歷史,重新看待現實。他給了我許多觀念上的啟發,比如土地和農民的關系,過去是把土地從家園的意義上理解它,或者從衣食的角度來看待土地。在這部小說里面土地就變成了資本,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部作品還提供了一個新的敘事方式,就是通過農民的眼光進行敘事。不光是對鄉土小說,對家族敘事、對歷史敘事來說都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在中國的農村文化里,對人自身的生產擺在一個什么位置上并沒有明確,這個小說中非常強調姓氏,我覺得社會不光是一個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也是精神發展的歷史,人的再生產的歷史。這部小說對當下一些問題也提出了質疑,比如土地由集體所有制變成了國家所有制,到底是征地還是轉地。這個小說雖然是“終結于2005”,但是實際上我認為是一個新的開端,在這個新的開端里面,我們要重新看待農民和土地、歷史等的關系,總之就是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應該有一個更復雜的看法。小說的最后,主人公要保持農民身份,到另一個村莊去,提出了人的真正價值在什么地方這樣一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好。這部作品對于同類題材的創作會有很多的啟發意義。
禮贊和憂思并存的現實之作
□賀紹俊
展鋒是一位對社會改革充滿興趣充滿熱情的作家。《終結于2005》是展鋒對廣東農村在改革開放30年間發生的巨大變化進行思考的結晶。這部小說完全是一部貼近現實的作品,是一部顯示現實主義力量的作品。這部小說的意義就在于,它不僅貼近社會現實,而且是通過文學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社會變革對人物命運和人的文化心理所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這部小說最打動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文藝報 2008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