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展鋒長篇小說《終結于2005》研討會發言摘要(2)

2013/8/1 9:54:59 點擊數: 【字體:

我的就是它的思想價值。小說寫的是廣東珠江三角洲的永欣村在城市化過程中,所引發的種種波動和矛盾。鄉村城市化應該是現代化運動中的重要環節。但展鋒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只有在廣東這種改革開放前沿才會發生的鄉村城市化的故事,這是典型的中國經驗。可貴的是,展鋒在這部小說里并不止步于“再現生活”,而是重點表現了他對這種獨特的中國經驗的反思。這種反思帶有鮮明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小說寫了以村支書為代表的永欣村村民們對城市化的抗拒心理。作者由此引發出對農民與土地關系的思考,從“終結于2005”這一標題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于鄉村城市化是持保留態度的,他對現代性保持著批判的精神。城市化意味著一種歷史的進步,但城市化也導致一些東西的消亡,比如鄉村精神,比如農民與土地所構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所以作者并沒有停留在鄉村城市化這一具體事件的現實層面,而是上溯到百余年來的中國農民與土地的關系變遷史。最后,永欣村的兩千多村民都完成了城鄉身份的轉換后,惟有村支書一人還留著農民的身份,因為在這之前,他悄悄將自己的戶口轉到了仙嶺村,作者用這樣的結尾完成了他的充滿矛盾的復雜的憂思。 

  在記憶中尋根  在反諷中反省 
  
    □白   燁       

  
    展鋒的這部書是一部很獨特的作品,他的獨特既表現在寫什么上,也表現在怎么寫上。從寫什么上看,他寫的是南方的農村城市化的進程,是我們很少看到的,而且他寫出了由近代到現代,到當代,再到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和獨有的特點,就是革命時候是農村包圍城市,建設的時候是農村變為城市,把這個大趨勢寫出來了。從怎么寫上看,作者用第一人稱來敘述,同時作品里充滿了很多反諷,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個作品給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兩點:在記憶中尋根,在反諷中反省。作品還寫了農民的憂慮、憂思和憂傷。從曾祖父就開始做生意,他和大伯又成立股份公司,其實就是在農村的生意人。小說寫到了祖父對自己的身份的反省,別人說你還是農民嗎?你根本就不是農民。所以這里的農民僅僅是一種身份而已,實質上他們已經不是農民了。隨著農村城市化的進展,連這最后一個跟土地和農村有關的符號也要改了,所以他們非常留戀。農村的城市化,使農民在承擔土地不斷減少的代價之外,還在身份的自我確認上產生一種困惑,他們不知道自己現在是什么,自己在生活中沒有這個身份之后還有什么樣的位置,往哪兒去,怎么走?這些問題令作品具有了人性的深度。  

  難得  獨到  厚重  新穎 
  
    □李師東       

  
    作為這部長篇小說的終審,我對這部長篇小說評價是八個字:難得、獨到、厚重、新穎。能夠直觀地反映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土地上發生的變化,尤其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地段的農村的發展變化,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這是十分難得的。農村題材和家族題材在這些年的長篇小說創作中并不少見,說它獨到,是它把農村、家族、土地這些我們習以為常、有深厚內涵的概念放到農村城市化這么一個歷史進程中進行表現,使農村題材、家族題材的小說有了新穎的獨到的地位。再有就是厚重,這部小說與我們一般所說的歷史厚重感不一樣,就像這個小說的書名一樣,它體現的是一個終結,它有時間的緊迫性,在時間的逼近之中,家族生存繁衍層層遞進,層層推進到末代的村支書們和他們眼下的生存處境,所以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嚴峻,前所未有的一種厚重。這部小說寫到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土地對農民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情感的聯系,是一種精神的依附。這部小說寫的是土地的得與失,我們到底失去了什么?這種失去又意味著什么?我想這也正是《終結于2005》這部長篇小說的藝術價值所在。 

  為記錄社會變遷作出獨特貢獻 
  
    □牛玉秋       

  
    《終結于2005》給人閱讀時所造成的沖擊感應該說是前所未有的。這段時間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覺得長期以來在評論界有一種聲音,這就是鄙薄三貼近作品的聲音,認為這樣的作品文學性很差,甚至對這些作品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我并不否認這些作品在藝術上可能還存在一些缺憾,但是我覺得這種鄙薄的態度源于沒有正確認識到這類作品的作用。應該說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歷來是文學創作的重要命題,是一個可以從多重角度加以開發和表現的文學題材領域,比如人和土地的關系,實際上涉及到人和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涉及到了很多。其實歸根結蒂還是一種生產關系,而在社會變遷當中的生產關系的變遷,應該是一個最基礎的部分。恩格斯在評價巴爾扎克的作品時說,巴爾扎克的小說甚至在經濟學細節方面所提供的東西,都比當時的經濟學家還要豐富。我想,這其實正是文學家對于記錄社會變遷的一種獨特的貢獻,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所不能企及的。那種時代氛圍,那種氣氛,那種狀態,那種可觸摸的感覺,惟有小說家才可以做到。同樣,展鋒的這部小說也體現出一種教科書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知道廣東的農民富了,但他們是怎么富起來的?這部小說非常細膩、非常細致地把這種變遷都給我們展現出來,這確實是經濟學家所達不到的細度。我覺得對于這方面的研究,評論界還是比較欠缺的。所以說這是一部在建國以后的文學史上很有分量的作品,它的作用應該是舉足輕重的。 

  對微觀歷史的深度觀照和開掘 
  
    □張頤武       
  

    展鋒的《終結于2005》以一種村史式的表述展開了一個南方村莊的歷史命運,將這個村莊作為中國命運的一個象征和標志來進行描述。這個村莊一方面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村莊,另一方面也是當代生活的一個斷面。同時,這種觀察和探索又帶著強烈的主觀和個人的色彩。 
  
    這部書的最為難得之處在于,展鋒所具有的歷史的角度是新的,是屬于21世紀的。他寫出了這個村莊在劇烈的變化中的命運的歸宿是難以逃避的,是中國今天的高速成長和和平崛起的現實讓這個村子有了自己的機會,有了自己的新的可能性,它這個村子也超越了它在現代生活中所承受的物質的貧困,雖然面臨精神的困擾,但畢竟有了一個新的展開的前途,一個在新的全球化時代的地方的新命運。中國“大歷史”的命運也由此而變得異常地清晰和明確。但同時,他寫出了農民在這樣復雜的歷史中掙扎求存的生命力和情感與欲望的展開。中國歷史本身已經有了告別20世紀命運的新的可能。這個小小南方村莊的變化其實正是中國命運變化的一個必然展開,也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大時代開始轉向了新方向的結果。在這里,從大歷史到日常生活的呈現中,展鋒所提供的是中國歷史在21世紀再度思考自己過去的可能性的展開。20世紀中國經歷的風雨太過于嚴酷,中國的悲情和痛苦太過于沉重,展鋒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切,但他還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的無限的可能和中國的無限的可能。  

  現實主義的勝利 
  
    □馮   敏       
  

    這部小說不僅僅是一個文學的話題,僅用文學批評這樣一個單一的角度,去讀這個作品的時候就會遮蔽它很多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我們現在整個文學界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視野還不夠開闊,而且缺乏一些文學批評所必需的,比如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這可能是我們共同的尷尬。鄉土敘事是現當代文學里一個強大的傳統,但鄉土敘事的整體話語是知識分子的,立場也是知識分子的。在讀展鋒這部小說的同時,我也讀了柳青的《創業史》,感慨很多。我覺得相隔了這么多年,為什么我讀《創業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文藝報 2008年03月13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