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周口籍著名作家孫方友先生骨灰安葬儀式在淮陽縣新站鎮潁河岸邊舉行。孫方友在離開家鄉淮陽近20個年頭后,最終葉落歸根,魂歸故里,長眠在他創造的文學世界里的“潁河鎮”。
葉落歸根 回到家鄉小鎮
孫方友1950年出生于淮陽縣新站鎮,生前為河南省文學院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一生文學產量頗豐,其最高藝術成就是他的“新筆記體”小說。其代表作《陳州筆記》系列和《小鎮人物》系列,洋洋數十萬字,雜糅民間元素,刻畫出周口地區的萬千風情,也由此構建出孫方友先生的“文學陳州”。
7月26日中午,孫方友在伏案寫作時,因心臟病突發,在鄭州家中去世,享年63歲。
孫方友去世的消息傳開后,全國各地喜愛他作品的讀者紛紛表示沉痛哀悼。特別是“周口作家群”代表人物劉慶邦、陳廷一等,紛紛發文悼念。
8月4日,先生骨灰回歸故里。當天上午,在孫方友的胞弟、著名作家墨白,孫方友的女兒、青年文學評論家孫青瑜及家人,省會作家八月天、陳澤來、潘稱意、江媛、張延文等的護送下,孫方友先生的骨灰從鄭州抵達淮陽。
在淮陽高速出口,周口市文聯、市作協代表及40多名當地作家、文學愛好者列隊迎接,并打出了哀悼的條幅。
隨后,送行車隊在孫方友生前曾居住過的太昊陵路口作短暫停留。上午11時許,送行車隊駛入新站鎮孫方友故居。當地群眾早已等待在故居周圍,并拉起了悼念條幅,表達家鄉群眾的哀痛之情。
情系家鄉 生前關注周口文學發展
就在7月19日至21日,孫方友和胞弟墨白還專程趕回家鄉淮陽,參加“名家看淮陽暨‘周口作家群’崛起現象座談會”,給家鄉的文學愛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周口人有比較濃厚的平原情結。”“我們不能與別人比精明,只能比扎實、比耐力。”“要寫經得起摔打的作品,要比誰的作品能夠經得住歲月的考驗”……7月20日,在“周口作家群”崛起現象座談會上,孫方友侃侃而談,讓大家見識到了他的開朗、真爽和幽默。
“寫作比拼的是一種耐力。文學這條道路,就意味著成名前要耐得住寂寞,成名后要經得住名利的誘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緩慢才是成功的捷徑。你花10年寫成一部作品,比起那些10年寫5部卻流傳不下來的人,你可能更接近成功。任何時候,都不必去羨慕別人,也不要輕視自己,珍惜我們曾經擁有的和正在追求的,就是勝利之本。”孫方友說,“當作家可以有虛榮心,那就是要寫出好的作品。你有了生活積累,又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寬闊的藝術視野,再加上你有天生的靈性,又有后天的修為,定能碩果累累。當你能耐著性子,寫出一兩部力作,在文壇崛起便指日可待了。但是不要忘記,這就是耐力與緩慢的結晶。”
記者當時也參加了這個活動,沒想到的是,這是孫方友最后一次在公眾場所發言。□記者 于揚 通訊員 杜欣【原標題:作家孫方友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