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元衛宋
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途中必經宋國。按理來說,經過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里,就沒通知宋國。宋國的執政大夫華元覺得這是對宋國的莫大侮辱,非常氣憤,于是建議宋文公將楚使殺掉。宋文公下令將申舟殺了。消息傳到楚國,楚莊王聽到后十分惱怒,下令討伐宋國。
楚軍勢如破竹,很快就將宋國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子反指揮著楚軍,向宋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宋軍在華元的指揮下,居高臨下,頑強防守,擊退了楚軍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楚莊王從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圍攻到次年夏天,還是沒有把宋國的都城打下來。華元鼓勵守城軍民寧愿戰死、餓死,也決不投降。
一天深夜,華元悄悄地混進楚軍營地,潛入到楚軍主帥子反營帳里,并登上他的臥榻,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君王叫我把宋國現在的困苦狀況告訴您:糧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經交換死去的孩子當飯吃。柴草也早已燒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當柴燒。雖然如此,但你們想以此來逼迫我們訂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那么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接受。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辦!”子反第二天將華元的話報告了楚莊王。楚軍真的退到30里外,和宋國停戰,雙方保證不再互相欺瞞,華元作為這項和約的人質到楚國居住。盟約上寫著:“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不欺騙你,你也不必防備我。”)成語爾虞我詐就出自于此。
這應該是歷史上第一個很著名的守城戰役了。華元以其出人意料的行為結束了一場艱苦的持久戰,結束了宋國的危難和困苦。這場戰事雖有妥協,但是以弱敵強,不辱國威,在當時晉國都不敢和楚國正面沖突的情況下有此表現,使華元贏得了普遍而長久的敬重。
●華元留楚
華元作為人質留楚期間,通過公子側結交了公子嬰齊,與嬰齊十分要好。一日,聚會之間,論及時事,公子嬰齊感嘆道:“今晉、楚分爭,日尋干戈,天下何時得太平耶?”華元說:“以愚觀之,晉、楚互為雌雄,不相上下,誠得一人合二國之成,各朝其屬,息兵修好,生民免于涂炭,誠為世道之大幸。”嬰齊聽后,覺得十分有理,轉而問華元:“此事子能任之乎?”華元說:“元與晉將欒書相善,向年聘晉時,亦曾言及于此。奈無人從中聯合耳。”第二天,嬰齊把華元的話告訴了公子側。公子側說:“二國尚未厭兵,此事殆未可輕議也。”
華元的話雖然沒有得到公子側的采納,但是我們可以看出華元時刻不忘謀取天下太平。華元留楚共六年,到了周定王十八年,宋文公鮑病逝,子共公固立,華元請求回去奔喪,這時華元才得以重返宋國。
●華元送琴
古有四大名琴,它們分別是齊恒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蔡邕的“焦尾”。據說其中的“繞梁”是華元獻給楚莊王的禮物。“繞梁”的典故出于《列子》,說的是周朝韓國有一個著名的女歌手韓娥,在去齊國的途中盤費用光,萬般無奈之下,于雍門賣唱求食。她的歌聲凄美動聽,催人淚下,使聽者無不癡迷感動。韓娥離開之后三天,人們仿佛還聽到韓娥的歌聲回蕩在屋梁之間,令人回味。而此琴以“繞梁”為名,可見其音質之優美世所罕見。
華元留楚期間,了解到楚莊王愛琴如癡,就千方百計將“繞梁”琴弄到了手中,遂將此琴獻給了楚莊王。華元送琴可謂用心良苦,目的是親近楚莊王,增進楚宋的關系,穩定安定局面。果不出華元所料,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后,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后。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于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愿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