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畏湯,終不敢言。后張湯果敗,上聞黯與息言,抵息罪。” 汲黯這個人,不是不懂收斂,但他不能收斂。漢武帝喜好儒術,尊公孫弘。這時候,汲黯只能不顧臉面,出面“毀儒”,“面觸弘等”,汲黯說,儒學“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深文巧詆,陷人于罪。”
聽到汲黯這樣說,漢武帝更加小心地保護公孫弘和張湯,汲黯越罵,越加公孫弘和張湯的官階,這說明,過猶不及,武帝也怕“偏廢”,并以此“鉗制”雙方。
[后來者居上]
漢武一朝,能人極多。《太平御覽》記載的《武帝故事》,其中有一段描述說,當時人才濟濟。在文臣中,有公孫弘、兒大夫、董仲舒、夏侯始昌、司馬相如、吾仁壽王、主父偃、朱買臣、嚴助、膠倉、終軍、嚴安、徐樂、司馬遷、張湯等,“皆辨知閎達,溢于文辭”。
在這種背景之下,當時汲黯傲視同儕,樹敵之多,怕也是相當少見的。
特別是公孫弘后來當上丞相,第一件事,就是對漢武帝說:陛下如果用我,那就不要用汲黯,因為這個人我惹不起,“請徙黯為右內史。”
所以,汲黯后來當了好幾年“內史”,從不理事,但“官事不廢”。與之對應的是,當丞相的公孫弘一天忙到晚,但是朝政“越理越亂”,在朝中,誰也不聽誰的。
對此,漢武帝曾對公孫弘說:“黯本長才,卿等難及也。”
呵呵。
此外,汲黯也會打仗。按漢代官制,“大將軍”權位在“丞相”之上,當時的大將軍是衛青,朝中第一人,此人是衛皇后的弟弟,也就是小國舅,但是汲黯對他也是恃才自傲,“呼來喝去”,如使藻吏。
有人對汲黯說:“‘大將軍’功勞很大,你對他,不可以太不客氣了。”汲黯曰:“我只聽說‘大將軍’禮賢,況且,我多說他幾句,本來是幫他的忙,這有什么不好嗎?”
衛青聽說這話后,更加尊敬汲黯。每次軍務方面有難事,他都要登門請教汲黯,“(衛)青愈賢黯,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過于平生。”
當時人的評價,都認為在軍事方面,汲黯的水平,要超過衛青、霍去病,在行政方面,要超過張湯與公孫弘,對此,朋友說的不算,敵人說的才算,最典型的,是淮南王劉安謀反,劉安曾說過,如欲叛上,“不懼(衛)青,只憚(汲)黯,至如說丞相(公孫)弘,如發蒙振落耳。”
說起來也很可笑,汲黯發跡比較早,當他任高官,“出入九卿”的時候,公孫弘﹑張湯皆為小吏。但后來這兩人都超過了汲黯,“與黯同位”。沒過幾天,公孫弘當上丞相,“封為侯”;張湯則官至御史大夫;“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汲黯心里不滿,就對漢武帝發牢騷說:“陛下用髃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
一句話,把漢武帝說了個“大紅臉”。漢武帝只好說:“你這是罵到我的骨頭里去了,而且不帶臟字兒。呵呵呵。”
呵呵。
[淮南臥理]
汲黯雖然牛,但他有幾次險些被殺。
其中有一次,是匈奴渾邪王率觽(既“眾”)來降,當時漢武帝為了夸耀軍功,所以決定“漢發車二萬乘”。這個決定,可不是說著玩的,因為這要錢的。“縣官無錢,從民貰馬”,也就是要老百姓加稅、獻馬,這個決定,被所有的地方官抵制,上表說:民或匿馬,馬不具。
漢武大怒,當時,“欲斬長安令”。人都挷到了法場,汲黯聽說,拍案而起,他沖到漢武帝面前說:長安令有什么罪?你不就是要馬、要錢嗎?你把我殺掉好了,那時馬也有了,錢也有了。想那狗匈奴,屢屢尋畔我中華大國,現在他們被打敗了,跑來投降,最多讓個縣官去接收一下,“何至于令天下騷動,罷獘中國,而以事夷狄之人乎!”
這一番話,把武帝搞的下不了臺,“上默然,遂免長安(令)死罪”。
不過,漢武帝仍然要“擺闊”,到渾邪王真來投降的時候,長安百姓與商家借口“觀看朝儀”,實行“罷市的抗議”,這是一次很大的政治動亂,其后遭到漢武帝的殘酷鎮壓,他下令抓人,“賈人與市者,坐當死者五百余人”。
汲黯當時正在患病之中,但是他從床上爬了起來,讓人抬著去見武帝說:這些匈奴攻要塞,絕和親,中國興兵誅之,死傷者不可勝計,而費以巨萬百數。臣愚以為陛下抓他們還來不及,現在他們來了,讓他們給漢族人為奴為婢,或者賜給“從軍死事者家”;匈奴帶來的東西,也應該予以沒收,“以謝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如果這也不能,就算渾邪率數萬之觽來降,也不要“虛府庫”,胡亂地賞賜他們。現在,你連這也做不到,還讓我們的老百姓與州縣衙門去照顧他們,當大爺似的敬著,好像待客人一樣。你這不是搞反了嗎?這還有個“是非標準”沒有呢?
汲黯還說:“從前,守衛邊關,你要老百姓出錢,現在收復邊關,還要老百姓出錢,這叫什么東西?這叫什么狗屁政策?老百姓能不抗命、不抗旨的嗎?況且,退一萬步,陛下縱不能得到匈奴之物資‘以謝天下’,也沒必要‘又以微文殺無知者五百余人’,這不是所謂‘庇其葉而傷其枝’嗎,太沒臉了吧,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這一番話,真正觸及了武帝的痛處,結果險些殺掉汲黯,但當時正逢“大赦”,武帝免了汲黯的官,“黯隱于田園”。
汲黯回到家里,不到三年,漢武帝遇上一個大麻煩,也就是當時的“金融改革”改得國內大亂,于是,他又想到了汲黯這個有名的“憤青國師”,但這是個什么事呢?
原來當時的朝廷沒有錢花了。漢武帝這個人,在位54年,其中“開邊”,也就是戰爭就有50年,國庫空虛。于是,漢武帝決定改革金融,他下令廢除了各種舊幣,特別是廢掉了“四銖錢”,由朝廷統一鑄造“以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