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國古籍,我特別留意那些與慈善有關的人與事。在我看來,卜式,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較早的慈善人士。《史記》之《平準書》中記載了他的慈善舉動。卜式,河南人,以種田養畜為業。當初,父母去世后,留下一個年少的弟弟。弟弟長大成人,就與他分了家。卜式很照顧弟弟,自己只要了百余只羊,其余田地、房屋等全都留給弟弟。從此卜式到山里做牧羊人,經過十多年的經營,羊繁育到一千多只,買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卻家業盡破,卜式面對破產的弟弟,顯示出他的寬厚仁愛,他好幾次將自己的家產分給弟弟。顯然卜式是個具有管理經營天才的人,盡管經營畜牧業給他帶來了財富,但他并不貪財愛財,樂于無償給予他人幫助。
這時候漢朝廷正遣將出兵對匈奴作戰,所需的軍費龐大,國家很吃力。而當時富商大賈冶鐵煮鹽,財富驚人,卻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漢武帝急于籌措軍費,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提拔任用了一批靠煮鹽冶鐵發跡的大戶當財政大臣。“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桑弘羊以計算用事,侍中”。“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都是搞經濟的專家。總之,要群策群力增加國庫收入,想辦法圈錢。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卜式開始了他特立獨行的慈善之路。他專門自費到京城,又托人上書天子說,愿意把一半家產交給朝廷作為邊境作戰的軍費。按慣例,朝廷派使者來問他,下面便是使者與他的一段對話:
使天子使使問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習仕宦,不愿也。”使問曰:“家豈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無分爭。式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順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于人!無所欲言也。”使者曰:“茍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于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
看起來,卜式似乎具有超越時代的“公民意識”,認為國家危難之際,每個人應該盡其所能,有能力的人就上場殺敵,有財的人就該出錢。他不想獲取任何回報,不想當官,沒有事情要讓政府為自己出頭,是主動為國家分憂。如果個個臣民都有這樣的覺悟,那不就達到天下大治了嗎?
可是,卜式無償捐獻的行為完全不在使者的理解邏輯之中,因為像卜式這樣高覺悟的人使者還從未遇到過,只好向天子匯報情況。天子覺得這人也奇怪,便轉告丞相公孫弘,問他的意見。公孫弘是歷史上有名的布衣丞相,是儒生為相的漢代第一人,作為“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熏陶出來的高級官員,聽說這樣的事,他斷然說:“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
公孫弘認為,卜式的無償捐助行為不合乎人情,不合乎所謂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普通的百姓做圣人的舉動,這是不軌的行為,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肯定他的行為,就讓他成了人人可以效法的榜樣,就會擾亂法紀,影響風氣。所以寧愿不要卜式的捐贈,也不能讓他亂法不軌。他認為卜式有刻意獲取民心的作秀嫌疑。彰顯自己的道德高尚來獲取民心是何居心?當年蕭何為民請命請求將皇家林園——上林苑的地退耕還民,劉邦老大不高興,認為他以此獲取賢名,心懷不軌,把蕭何下到大牢里去了。以此思維定勢,卜式的無償捐獻自然讓朝廷猜疑和不信任,總覺得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于是漢武帝雖然很差錢,卻仍沒接受卜式的捐贈。卜式回家后,依舊種田放牧。過了一年多,正趕上漢軍再次出征,匈奴的渾邪王等人投降,縣官要解決投降的匈奴人的吃飯問題,花費很大,但倉庫空虛。第二年,又遇上河南貧民大遷徙,都靠政府供給,政府沒有力量全部負擔起來。卜式于是拿著二十萬錢交給河南太守,作為被遷百姓的花費。河南太守向朝廷呈上富人資助貧人的籍賬,博聞強記的漢武帝見到上面卜式的名字,尚能記得,說道:“這是先前要獻一半家產助邊的那個人啊。”于是賜給卜式免戍邊徭役四百人的權利。這個權利可以為卜式帶來很大的財富,他可以把指標賣給別人謀利啊,但卜式卻把它交給政府了。顯然,卜式的慈善至少不是為了謀取更大的財富。
卜式的行為實在太特立獨行了,當時富豪人家為了逃稅爭著隱匿家產,唯有卜式熱衷于輸資助官府,急王事。或許卜式三番兩次的行為終于讓漢武帝感到了誠意,而且漢武帝畢竟是識見高于常人的君主,他不擔心卜式會“為化而亂法”,認為卜式的確是位有德長者,決定給他顯官尊榮,以樹立一個榜樣,來教化百姓都為國家捐錢。
開始卜式不愿意為顯宦,漢武帝便要他做個在上林苑牧羊的郎官。卜式于是就穿著老百姓的普通衣服牧羊去了。不消說,他牧羊效果很好,漢武帝非常滿意。這時卜式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也。”卜式以牧羊和治民類比,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管理方面的才能,他說管理羊群和管理人是一樣的,這樣的展示顯然是有深意的。
漢武帝也就真讓他當上地方官施展管理才能,果然政績也不錯。后又因表態父子一起參加平定南越之戰而受到漢武帝的賞識,當上了御史大夫。只是任職期間,因反對鹽鐵官營和征收船稅,剛直進諫,導致皇帝對其不滿,卜式被降職為太子太傅。
卜式本為一介布衣,他具有管理和經營的才能,也有強烈的參政意愿,但參政并非僅僅想當官,而是渴望對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有所貢獻,捐贈就是他所能夠表達這種愿望的方式。公孫弘看出他的行為超越常理的一面,所以加以抑制。
漢武帝畢竟是君王中少有的英明君主,他干脆將卜式這樣關心國事的普通人擢升為在朝的官員,給予了他參與政事、為朝廷效力的機會,卜式政績非常出色。只是他遵循他一貫的參與政事的原則而與漢武帝的意圖相悖時,便立刻遭貶降職。所幸還沒有更慘的結局,能得終老。
因此,慈善從根本上講,它不是單純的一個道德行為,而且還是一門政治藝術。公孫弘作為王權的捍衛者,敏感意識到卜式的行為有與君主分恩的危險,所以他拒絕民間慈善。漢武帝比他高明多了,既接受民間捐贈,又將慈善者納入官僚群體為己所用。羅 維【原標題:卜式的慈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