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禮記》中的君子文化

2013/8/13 15:15:19 點擊數: 【字體:

    《禮記》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成書于西漢末年,唐代時取得經典地位。在以后歷代中《禮記》的社會影響不斷提高,被視為繼《論語》以后儒家最為重要的經典“比肩于孟子,而遠遠超過荀子”(《禮記》序言)。《禮記》對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形態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促進了有“禮儀之邦”之譽的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是人們特別崇尚的楷模。人們將人的一切美好愿望賦予君子這一文化形象。君子絕不排斥哪一階級、階層,無論是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有可能達到君子的高度。

    首先,君子要正心、持善和謙謹。如《大學》:

    “所謂修身在正心者,身有所忿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此所謂修身在正心”

    正心是修身的發端,心正才能產生修養品性的愿望。君子修身的基礎就是從人的本性出發,不做逆于良心、悖于道德的事,同時也不因施加的外力而使正心的意志受到干擾,還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對于優秀品質的保有,一旦獲得便不輕易離身,否則,君子就感到羞恥。正如《檀弓》所說: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其中之一即是“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

    善是人的品行中應保有的底色,做人行事莫不以善為根本。不管是個人獨處,還是公眾場合,君子始終對善堅守如一,即“君子敦善行而不怠”(《曲禮》)。“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乎獨也”(《中庸》)。

    人的品行歷練到何種程度,唯平時表現更見清楚。慎獨是修身成敗的關鍵,是君子對于道德的高度自覺,也是對善的內在約束和根本要求,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君子都應把它作為道德要求去遵守。

    陸九淵說“慎獨即不自欺”(《陸九淵集》)。君子應理智誠心正義,發自內心謙虛。正如《中庸》所謂:

    子曰:“人皆日予知,趨而納諸罟獲陷阱之中,而莫之辟也。人皆日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君子能夠以審慎的態度對待自己,無情地鞭撻內心不守君子之道的欲望,通過深刻的反省,漸漸達到在誘惑面前可以淡定自守的境界。由此可見,君子并非不食人間煙火,有遠離世俗之心境,而是由于有自我警惕的意識,在背離“正道”時積極檢討改正。因此君子具有高度的自律精神。

    君子不爭名逐利,浮華人生,即所謂身正為范。如《表記》: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卒,以求處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禮記》認為:“君子言必慮其所忠,而行必稽其所蔽(《緇衣》),”為的是“則民謹于言而甚于行(《緇衣》)。”君子一方面警惕禍從口出“君子逆于口……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緇衣》)”;一方面慎重自己的影響:秉正社會風氣,人人有責。于修身而言君子以誠為大,不巧語迎合人,不許無稽之愿。故《表記》:

    于有喪者之側,不能賻焉,則不問其所費,于有病者之側,不能饋焉,則不問其所欲,有客不能館,則不問其所舍……言必行,行必果……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君子不是唯諾之人,但君子卻是懂得分寸,是重言之士,懂得只有先修養好自身才容易獲得客觀的效果。所以君子注重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謹慎是君子用來自我約束的手段。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鳳凰網 2012年12月07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從《禮記》中讀透中國文化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