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了幾千年的尚孝文化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原因在《祭義》中有這樣的闡釋:君子反古復始,不志其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君子反思遠古,追懷本始,不忘自己生命的由來,所以要表達敬意,抒發摯情,竭力做事,來報答生育自己的尊親,不敢不盡心竭力。)
道理很淺顯,深入思考下去便會發現其實耐人尋味。
孝,源于家庭內部,是家庭和滿的無形支柱之一。一個洋溢著脈脈溫情的家庭,是個人進步的有力支持,是個人為社會所做的基礎性貢獻之一,——幸福的家庭是社會最健康的細胞。如《大學》認為:
“所謂治國必先治其家,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無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這也是要求君子要治國必先齊其家的原因,家的重要,可以顯見。
最后,君子以經理天下為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即君子為政和治國儒家奉行出世思想,君子在完成自我修養的同時,還需要走向社會去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輔佐君王謀劃天下或入仕為官奉獻才華,用自己深厚的修養來育化萬民,以實現社會和諧。這是《禮記》理想的人文治國理念,也是為官之德。官員是社會秩序核心的組成部分之一,其組織領導能力事關一方福祉;其個人形象和魅力影響到對群眾的感召力。因此“孔子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大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哀公》)愛、敬是待民的基本態度,沒有冥完不化的百姓,只有不施仁德的為政之舉。因此《緇衣》認為:
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各心,夫民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有國家章義脆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
因此,君子為政,時時從檢討自己出發,不推委責任,盡量避免有傷民意的事“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德”(《祭義》),“故為政在人”,說到底,為官應是為百姓謀福利,只有這樣為政才能聚民心、凝民力,從而得到百姓的擁護。
為官如此,做為擁有至高權威的一國君主,更要以仁愛理念寬待天下蒼生。“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樂記》)。統治者應該以社稷為重,寬容為懷,兼容并包,涵納不同民族的不同習性。如《王制》:
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宜,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日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只有這樣各民族才能各得其所,和平共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借鑒前人經驗可以避免許多彎路,《祭義》認為:
“先王之所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者也。”尊重該尊重的,慈愛該慈愛的,以禮遇的精神待民,則民必報之以重禮。這種仁愛精神關鍵是取決于統治者自身,要求君主具備君子修養。
評古論今,我們不得不遺憾地說,最樸素簡顯的道理今天在相當多的行政官員中被視為絆腳石,被踢得一文不值。看那些腐化貪污,官僚作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他們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與人民的利益于不顧,捫心自問,良心何在!這種“竊國”現象的不良影響應當引起注意。又如公務員考試,一個普通的崗位薪水也并不誘人,居然吸引了數千人同時投考。當然這其中原因很多,但從受訪者那里了解,他們認定公務員是一個肥水職業,潛在的“灰色”收入的誘惑使他們不惜加入到千軍萬馬的行列,爭過獨木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過多的譴責并不利于問題的解決,要遏制不良現象,應采取標本兼治的措施,多層面制約,多手段并行,多種有效機制同時發揮作用。這樣,也許我們提倡的服務于現代社會的君子文化才能有所保證。
總之,我們應在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汲取先人的智慧,矯正社會發展中人們道德的缺失,讓元典的精華“化育天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原標題:《禮記》中的君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