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簡介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亙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岳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臥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后建有72座寺院。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嵩山少林寺,規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臺,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模宏偉的中岳廟,古樸雅致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大法王寺等。
嵩山少林寺歷史
嵩山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據史書記載:嵩山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個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從古印度跋涉來到中國,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歡隱居幽靜之處,孝文帝就讓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處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嵩山少林寺。跋陀在寺內收弟子百人,并翻譯了隨身帶來的經典。跋陀圓寂后因無傳燈接宗的規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傳道。數十年后,嵩山少林寺成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達摩經過三年海上飄泊來到中國宣傳大乘佛教。他先在廣州光孝寺講道傳教,后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見。梁武帝以為自己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積有不少功德,而達摩卻說“無功德”,所作皆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便以五葉芒葦作舟渡江,入魏,來到嵩山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他所傳的禪宗不重玄理,而主張坐禪“壁觀”,以面壁沉思,屏息眾念來領悟禪理,這種簡便易行的修養方法自然易于推廣,使得后來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別,達摩則被中國禪門定為初祖。唐代宗賜謚“圓覺禪師”。由于達摩所傳的大乘教對當時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的舊禪法是一種革新,因此斗爭激烈。達摩去世后,他的弟子們形成了以慧能為首的南宗和以禪秀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義上無多大區別,但在修行上北宗倡導“漸悟”,而南宗倡導“頓悟”,主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過十幾年的爭執,至唐德宗時,南宗終于取代了北宗的勢力。此后嵩山少林寺一直成為南宗一派的傳法道場。后南宗內部又分為曹洞、臨濟、云門、法眼和溈仰五宗,其中以曹、臨二宗影響最大。元初后,嵩山少林寺明確以曹洞宗為正宗,一直延續至今。
嵩山少林寺曾一次被廢,二次被焚。被廢發生在北周武帝時,當時國內信佛人數占居民一半,生產受到影響,損害了皇室利益。于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嵩山少林寺被廢棄,僧眾紛紛遣散回鄉。七世紀初,少林和尚們因在李世民征戰中助戰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嵩山少林寺。至宋時,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樓臺殿閣五千余間,占地36公頃,藏經近萬卷,號稱“天下第一名剎”。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圍攻寺院,將嵩山少林寺置于火海中。乾隆以后又加以重修。1928年,軍閥石友三縱火又將名剎付之一炬,這次大火損失嚴重,火勢延續五個晝夜,七進院落只剩下二、三間,無數經典、法器等貴重文物化為焦土。解放后又多次整修,逐漸恢復往昔模樣。現寺共七進,總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并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臺、祠堂及南園等附屬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