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40歲生日時,為了慶壽并為河南旱災籌集捐款,張伯駒出演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請來京城京劇名流余叔巖、楊小樓、王鳳卿、程繼先為配角,這場演出驚動了全國。很多戲迷專程從南京、上海趕來,成一時盛事。
1998年是張伯駒誕辰100周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出版了《叢碧堂張氏鑒藏捐獻法書名畫冊》,以資紀念。2008年2月28日,故宮博物院、中央文史館聯合主辦了張伯駒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
文化部副部長兼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原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等各界知名人士出席了座談會。大家對張伯駒先生的愛國精神及在詩詞、書畫藝術、文物收藏、戲曲音樂等領域的獨特建樹和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
國畫大師劉海粟評價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涌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賞、詩詞、戲曲和書法,伯老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三代人接力建紀念館
張伯駒去世后,潘素很想為丈夫建一個紀念館。
張伯駒的童年是在項城度過的,他對家鄉念念不忘,一生所撰詩、文、書、畫的落款用的都是“中州張伯駒”。他曾為家鄉撰寫一副對聯:“地屬魏吳分兩翼,鄉間舜羽號重瞳。”
1987年10月,潘素帶著女兒張傳彩回到項城,與當地政府協商建紀念館事宜。可惜的是,直到1992年潘素去世,張伯駒紀念館仍是遙遙無期。
此后,身為北京小學教師的女兒張傳彩為完成母親遺愿,繼續奔波。
1998年,張傳彩去看望在北京住院的張柱堂時,希望張柱堂利用他在文化界的影響,接過這個重任。
2001年,在啟功、歐陽中石、史樹青、孫軼青等書畫家泰斗的幫助下,張柱堂在北京成立了張伯駒文化藝術研究會籌委會。籌委會得到了京城很多文化界名人的支持,也收集了一些張伯駒的資料。
2004年,張柱堂回到了項城。在他的多方奔走下,2005年7月17日,項城市決定籌建張伯駒紀念館。市長辦公會紀要中說,項城是張伯駒先生的故鄉,為這樣一位譽滿中外的杰出人士修建紀念館,是家鄉人民對他的最好紀念,同時,也是提升項城城市品位和文化底蘊的一項必要舉措。
因種種原因,紀念館并沒有動工。
2009年3月,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上,中國社科院劉慶柱等12位科學文化界委員,提交了一份與此相關的提案。
提案中說,張伯駒先生是我國近現代文化名人。在國難當頭時,張伯駒為了避免國寶流失,不惜傾家蕩產;“西安事變”中,他敦促張學良將軍逼蔣聯共抗日;解放前夕,伯駒先生積極協助中共地下黨組織進行和平解放北平之談判;解放以后,伯駒先生沒有將價值連城的118件國寶留給子女,而是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提案建議,在張伯駒的故鄉河南省項城市修建一座紀念館或藝術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柱堂認為,張伯駒是一位享譽中外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愛國人士,是家鄉的一張文化名片,是周口乃至河南一筆不可復制的獨特的人文財富。在他家鄉建紀念館,不但可以弘揚和傳播張伯駒文化,也可以提升城市內涵和氣質。作者:殷曉章【原標題:“民國四公子”張伯駒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