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民抗金的大好形勢下,宋高宗卻屈辱妥協。但金人并不滿足,和議后僅一年,金兵又撕毀和議,再次揮兵南下。金兵的南下遭到岳飛等抗金力量的沉重打擊,無功而返。然而,高宗無視軍民的抗金勝利,伙同秦檜繼續向金朝求和,并收回三大帥兵權,將岳飛逮捕下獄,以向金人表示議和的決心。紹興十一年(1141)十一月,在紹興九年和議的基礎上再作退讓,以東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關為界,割去河南、陜西半數土地,與金朝達成新的和約。高宗向金帝進誓表曰:“臣構言: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②以此換得對東南半壁江山的偏安。
宋高宗在偷安東南幾十年的統治生涯中,迫于時勢,則又不得不在生活等細節上約束自己,克勤克儉,裝點“中興”門面。具體而言,首先在生活上較注意儉約。建炎二年,在揚州時,有人獻宣和間器具,其中有螺鈿桌椅,精巧奢靡,為了標榜儉約,高宗將“螺鈿椅桌于市中焚毀,百姓觀者,莫不悅服”③。他意識到自己處于非常時期,不能與承平之主相比,因此在日常飲食起居方面不敢講究。建炎年間,他睡的是白木床,上面只鋪一層蒲薦黃羅褥。他對大臣說他不太喜歡吃肉,而多食蔬菜、豆腐;他還認為器具物品只要適用便可,不必美觀,因此他準備把宮中的金酒器折為黃金五百兩賞給有功將帥①。其次,他還能注意農桑。詔令將帥在恢復區營地屯田,鼓勵農耕。②《宋史》473《秦檜傳》。
①《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24,紹興八年。
②《續資治通鑒》卷125,高宗紹興十二年。
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2,建炎二年。
①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25、卷109、卷101。
為了表明重視農桑,紹興六、七年間,在宮中親自種稻養蠶,“欲知民間蠶熟與否”,“亦欲知稼穡之艱難爾”②。不貪女色,不專用宦官,也算是高宗有別于其他昏君的一個特點。高宗曾自稱“朕不喜與婦人久處”③,他于建炎元年曾得一子,三歲時早夭,此后高宗再無子嗣。他使用宦官,“備掃除趨走而已”,“未嘗假以權也。每觀漢唐之禍,及近時之變,故不得不防漸杜微”④。他有較好的學習習慣,每日都有固定的讀書時間,早上批閱奏章,午后讀《春秋》、《史記》,晚上讀《尚書》,“率以二更罷”。他尤其喜歡念《左傳》,“每二十四日而讀一過”。他還安排經筵為他講《資治通鑒》,節假日也不間斷⑤。他對史書很感興趣,不但通過讀史了解以往史事,對史書編纂優劣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說陳壽《三國志》寫得也不錯,而他卻認為:“壽頗簡略,事實多在注中,又諸家互相矛盾。”⑥表明他畢竟認真讀了點書。遺憾的是,高宗讀史不能致用,歷史上許許多多抵御外敵、捍衛主權,兼聽納諫、任用忠良的明君事跡對他不起絲毫作用,枉費一生讀史,卻落得個“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于來世之誚”的可悲下場。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又一次南犯失敗,金朝發生內亂,金世宗即位,金主完顏亮在軍中被殺。南宋朝野紛紛要求趁金朝內亂舉行北伐,宋高宗堅持繼續屈己稱臣,維持和議。紹興三十二年(1162)在軍民的抗戰聲中,他也難以維持了,只好宣布退位。此后,他以太上皇的名義賦閑二十余年,于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病故。死后葬永思陵。本文摘自《中國通史》 作者:白壽彝【原標題:宋高宗趙構:舉頭無我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