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他幾乎每天凌晨都要將一通綠色掩映的墓碑擦拭一遍;每場風霜雪雨后,他都要拿著手電貓著腰,在百米長的地道內巡視一遍。
為了20多年前的一句諾言,民權縣北關鎮李館村84歲老農民、老黨員趙松武,天天與李館抗日地道遺址為鄰,夜夜與抗日英雄陵墓為伴,被人譽為“守靈翁”。他用誠信堅持一生的守候,入選今年8月份中央文明辦的“中國好人榜”。
1944年1月,14歲的趙松武在當地黨組織負責人楊朝起的介紹下加入了“八路”。為了抗擊、打擊日寇,他與群眾一道挖聯戶地道,進而發展為聯村地道。形成了以李館村為前站中心,聯通10余個村莊,縱橫25公里,令日寇膽戰心驚的地下“鋼鐵長城”。
1948年,趙松武所在的地方武裝被編入正規野戰軍。淮海戰役后,他隨部隊橫跨長江,轉戰到湖南、貴州、云南、廣西、四川等地,經歷了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斗。1953年,趙松武因病解甲歸田。這時他才知道,當時留在當地開展工作的楊朝起在一次同國民黨頑匪的激烈戰斗中,為了保護群眾壯烈犧牲。為了更好地懷念他,群眾就在他犧牲的地方修建了陵墓并立了一通墓碑。
上世紀80年代末,61歲的趙松武從生產隊長崗位上退下來。他看到烈士墓及與其相鄰的地道遺址年久失修,蛇鉆鼠挖,心痛不已。1990年春,他主動找到村領導,說:“那地方沒人看管怎么中?我跟烈士做伴去。”
鋪蓋、鍋灶一背,搭個草庵,他就在地道和老領導的墓前住了下來。每隔兩三天,他就往返3公里回趟村里,準備些干糧和其他生活用品,再到6個兒女家里走走站站,免得他們掛念。遇到旱季,拉水井拉不出水,兒女們只好從家里給老人背來水做飯。茫茫原野,孤立的墳塋,手電筒、馬提燈、鐵鍬、收音機成了他形影不離的“老伴”。老趙說,是老領導把自己領上了革命的道路,現在天天守著他,再苦也不覺得苦。
如今,老趙已與地下的戰友朝夕相處了整整24個春秋。雖經政府投資修繕,烈士墓和地道遺址有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家”,地道遺址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每天與老趙作伴的仍然是一個小收音機、一把鐵锨。每天,趙松武老人就盡可能到地道里轉一圈。雖然地道里很黑,但老人卻不帶任何照明設備,走一圈也不會碰頭——他對這里太熟悉了。每天,他都會到墓前去看望一下戰斗、犧牲、長眠在這里的老領導楊朝起。有時,他還會采摘些野花,獻給老領導,并向老領導念叨一些村里的變化。
每到清明節,老趙這個遠離村莊的“家”就會熱鬧起來。附近的還有山東臨近學校的學生也會來到這里為烈士掃墓。這一天也是老趙最高興的一天。他一遍又一遍為孩子們講述楊朝起烈士的英雄事跡,一趟又一趟帶領著孩子們從地道里鉆進鉆出,孩子們哭,他跟著流淚;孩子們笑,他也跟著高興。“我這一生能看護好抗戰時期保留下來的這一處地道戰遺址,能夠讓它傳到子孫后代手里,讓他們記住這段歷史,就知足了。”老人說這話時,一臉平靜。“離開了老領導、老戰友,離開這地道,俺睡不著覺,心里也不踏實。我已經跟孩子們商量好了,死后我也要埋在這里陪伴死去的英靈。”
為了一句諾言, 一生守候英靈的 “守靈翁”趙松武,2005年榮獲了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王連生 李 偉【原標題:為了一句諾言 一生守候英靈 趙松武入選“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