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記者前去采訪時發現,他家大門上沒有常見的對聯,而是嵌著“小兵軍展館”5個大字。房間里面墻壁上懸掛著按照不同兵種、時期展示的肩章展板,四周的展柜中,陳列著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物,比如民國37年5月26日的《新華日報》,一套由白求恩同志撰寫的《軍醫必攜》書籍,一本黃埔軍校教科書,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使用的水壺,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用的毛巾、茶杯等等。此外,他還專門騰出一個房間放置他收集的各個時期的軍服。他家現有的兩間屋子和客廳已經無法滿足展品的擺放需要,前段時間他把二層的房間騰出來進行了裝修,也用來擺放展品。
“收藏軍品不光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更重要的是在收藏過程中能了解很多光榮的軍史,學到很多知識。”王洛衛告訴記者,他18歲入伍成為一名軍人,當時適逢部隊換裝,他由此迷上收藏。“從小我就崇拜軍人,長大成為軍人后,我到很光榮,退伍以后很留戀軍營生活,所以我就收藏了不少肩章帽徽之類的軍藏品。”
為了收藏,他處處留心。2007年,他無意中從垃圾站發現一套軍裝,撿回來查看資料后才知道是一套可以自動充壓的航空抗荷服。還有一次,他在古玩城“淘寶”時,看到一個老人穿了一身“六五式”軍裝,上前一問得知這名老先生家中還存有一些軍裝,到他家看時意外發現了一套“五五式”空軍干部軍裝。“雖然這套軍服褲子上還打了不少補丁,但也很珍貴。因為直到2005年空軍才正式有了自己的軍裝。”王洛衛說,在這之前空軍的軍裝是由海軍的褲子、陸軍的上衣混搭而成的。說到空軍軍裝,還有一件事讓王洛衛每每想起來都會竊喜一番:他曾在一個舊書店發現一枚“五零式”空軍帽徽,最后以10元的價格把它買下。
“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可以說每件藏品背后都有這樣的故事。”王洛衛說,在收藏過程中,有時經濟達不到,雖然他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于了收藏,還是遇到不少困難,但他感覺這點困難跟當年的老紅軍、老八路遇到困難相比太微不足道了,因此他總是想方設法克服。
王洛衛還告訴記者,很多人都支持他搞這項收藏,且在他的藏品中有100多件軍裝都是老兵免費贈送的;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原型郭興還專門為他的展館題寫了館名。
采訪中,王洛衛表示,盡管他的軍藏品目前也算豐富了,包括從紅軍時期到現在的軍服、肩章、帽徽、獎章、證書、相關文件等等,但他覺得還不夠,還想把他的“軍展館”做大做強,想帶著藏品走出去宣傳國防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軍隊歷史,盡一個退伍老兵的微薄之力。(完)記者 門杰丹【原標題:洛陽退伍兵收藏5000件軍藏品建家中軍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