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5日20時30分,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見證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的薄一波,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9歲。
薄一波,中共第七、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四次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兩次擔任中顧委副主任,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的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在81年的革命生涯中,他與安徽結下了不解之緣:1961年,他踏上江淮大地,關注安徽發展;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他應約為蚌埠市正在籌建的“蚌埠革命史陳列”題詞,表達對烈士的崇敬之情;而更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他與曾任中共蚌埠工委(“淮河辦事處”)書記的張漫萍的相識、相交,到終生的魂牽夢繞……
與張漫萍“同監”
薄一波,原名薄書存,1908年生,山西定襄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底,薄一波任中共天津市委兵委書記、北方局軍委常委,在天津、唐山以及正太、平漢鐵路沿線地區指導兵運工作,發動士兵暴動,開始了職業革命家的生涯。1931年8月,由于叛徒出賣,中共河北省委(包括天津、北平市委)遭受嚴重破壞,300多人被捕,其中就有在北平被捕的薄一波。獄中,薄一波化名張永璞,面對叛變歪風,他暗中串聯進行說服教育工作,強調真正的革命者都要經得起法庭上的考驗,并提出一些對付審訊的辦法。不久,薄一波被判8年徒刑,關進地處草嵐子胡同的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開始了長達5年的監獄生活。在這里,薄一波與先后被捕的中共河北省委書記殷鑒以及安子文、劉瀾濤等建立了獄中黨支部干事會,組成了堅強的戰斗集體,同敵人的“反省政策”進行堅決斗爭。
張漫萍,原名張復禮,1910年生,河南滎陽人。1928年加入共青團,1932年,在北平弘達學院一邊讀書,一邊從事革命活動。8月,他參與組織學生示威游行,在西單散發傳單時,因叛徒告密被捕,被囚禁于北平草嵐子胡同監獄,與薄一波、安子文、劉瀾濤、楊獻珍等“同監”,開始了和薄一波4年的獄中戰斗生涯。
在獄中,張漫萍化名王若愚,和楊獻珍同住在一間牢房。當時,遭受殘酷折磨的張漫萍,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連“放風”都要人攙扶,可他的斗志卻十分堅強。1932年底,在獄中的張漫萍被轉為中共黨員,后又參加了薄一波任書記的黨支部干事會,成為在薄一波領導下開展斗爭的骨干力量。在獄中,面對死亡和誘惑,張漫萍毫不動搖,為黨的事業忘我工作;他堅持學習馬列主義,使自己的理論水平得以提高。曾任中共中央高級學校校長兼黨委第一書記的楊獻珍,十分珍視與張漫萍結成的特殊戰斗友誼,1982年他的著作出版時,特意將他同張漫萍1936年出獄時的合影載入卷首,表達對張漫萍的深切懷念之情。
在獄中黨支部干事會的帶領下,薄一波、張漫萍等與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并兩次開展爭取無條件釋放的統一行動。他們在從未間斷的斗爭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36年,經組織營救,薄一波、張漫萍等出獄。為了記錄這段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同監”歲月,他們拍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這凝固的瞬間,成為這一段歷史的見證。
出獄后,薄一波被派往太原任中共山西省公開工作委員會書記,與閻錫山達成從事抗日救亡工作的協議,參與領導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主辦抗日軍政訓練班、民政干部訓練班和國民黨軍官教導團,推動山西走向抗戰。1945年6月,他當選為中共七屆中央委員,相繼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第一書記,華北軍區政委,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
張漫萍則被派回河南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和黨的組織工作,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委秘書長、開封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西華中心縣委書記、鄭滎密工委書記等職。1938年,他隨彭雪楓、張震奔赴抗日第一線,在淮北地區開展敵后游擊戰爭。1943年,他任中共泗五靈鳳縣委宣傳部部長,在淮北抗日根據地從事地方工作。1944年,中共蚌埠工委(“淮河辦事處”)成立,張漫萍相繼任工委委員兼組織科科長、副書記、書記,領導蚌埠的中共秘密組織開展城市斗爭。1947年夏,張漫萍前往懷遠陳集,行至西油坊時不幸被捕,次日被押至湖溝區署,雖遭嚴刑拷打,但始終堅貞不屈。當天夜里,張漫萍被敵人勒死,遺體被裝入麻袋,投入澮河,犧牲時年僅37歲。
與烈士親屬的往來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銘記著張漫萍烈士的英勇事跡,一面設法尋找烈士的親屬,一面查證懲處殺害張漫萍的兇手。1955年和1965年,宿縣人民法院和懷遠縣人民法院先后判處李建白等4名參與拘捕、殺害張漫萍的兇手無期和有期徒刑。這些遲到的判決,使張漫萍的英靈得到了慰藉。
在張漫萍的老家,他的親屬一直為尋找他的下落而四處奔波。其弟張映雪轉業至鄭州后,利用他的轉業費一直進行著大海撈針般地的尋找。1962年,幾經周折,他的求助信送到時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薄一波的案頭。日理萬機的薄一波,經過認真回憶,懷著對烈士負責的態度予以及時回復。
映雪同志:
來信收悉。
王若愚,即張漫萍,我很熟識,他同我們一起在北平草嵐子胡同監牢監禁了五年多。
漫萍何時入黨,不悉。但當他被捕時(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后)已經是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了。
照片是我們一九三六年九月出獄后一起照的。
漫萍同志在獄中多病,但表現很好。今天看到他弟弟仍然在革命隊伍中并且關心他哥哥的革命歷史,我感到很高興。此復,并致
共產主義的敬禮!
薄一波
一九六三年一月三日
信中,薄一波對張漫萍的獄中表現給予了充分肯定,這給烈士親屬以莫大的安慰。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受康生等人的誣陷,196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印發《關于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等人自首叛變問題的初步調查》,把1936年8月至1937年3月經組織決定先后出獄的一波等61人錯定為“叛徒集團”。這個“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將薄一波與張漫萍的名字又聯系在一起,更使他們及其親屬橫遭迫害。直到1978年12月16日,即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前一天,在鄧小平、胡耀邦等干預下,中共中央發布《中央同意中央組織部〈關于“六十一人案件”的調查報告〉的通知》,才正式為此案平反。1979年起,薄一波相繼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中顧委副主任、常務副主任等職。
1992年,薄一波從中顧委常務副主任的崗位上退下來后,專心于對歷史的回顧、總結、思考,給后人留下了綜合個人回憶與歷史文獻研究的專著,希望“以史為鑒”,啟發后人“少走彎路”。1994年,薄一波在寫作自傳體著作《七十年奮斗與思考(戰爭歲月)》時,鄭重地回憶并寫下了1936年經黨營救出獄的所有難友的名字;2002年,他在修訂該書時,又鄭重地一一加以核實。其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