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恩母愛,他用三四年時間寫了一部表現母愛的短篇小說,并自學電腦將文稿錄入。今年6月,他的小說在第二屆中華青少年文學書畫攝影大賽上獲一等獎。
他很善良,雖然全家收入僅千余元,但他依然把別人捐贈給他的2000多元善款,轉贈給一名春蕾女童。
母親辭了職
“媽媽為我做出的犧牲太多了……”昨天,王一林通過QQ對記者說。
王一林口齒不清,記者的采訪只能通過QQ進行。“我出生幾個月后,爸爸媽媽發現我和同齡孩子不同,就開始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的結果是小兒腦癱。”關于自己的病,王一林在他的自傳體小說里這樣寫道。“雖然是小說,但全部是我經歷過的事情,每個細節都是真實的。”他說。
“媽媽一天到晚都在照顧我這個病孩子,而對來自人們的憐憫、疑惑和不解各種目光,她一直坦然面對。”王一林說,“有人看我是個腦癱兒,為我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錢,就勸我媽再生一個健康的孩子。可媽媽為了有充分的精力來照顧我,堅持不要第二個孩子,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到我的身上。直到我12歲那年,看我病情好轉,有了一定的自由活動能力,她才要了第二個孩子,就是我妹妹。”
“只要我們活一天,就讓孩子快樂一天。”王一林的媽媽張愛萍、爸爸王悅在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家屬院住,說起兒子,張愛萍言語間滿是疼愛,孩子只是運動障礙,智力沒什么問題,“上小學時,他爸先把他送到學校,我到學校照顧他。由于孩子活動不便,每個課間,我都得趕到學校,看孩子是否需要上廁所,并攙扶他到教室外面活動一下。當時我還在洛陽石化設計院上班,老在上班時間往學校跑也不好,我就主動辭去這份不錯的工作,改到我們家屬區看自行車棚,這個車棚離兒子學校很近,照顧兒子會很方便。”
小說獲大獎
“別看他行動不便,話也說不清楚,但孩子記憶力非常好。他非常喜歡學習,當時上小學,沒有學校愿意收他,但他吵著要上,我們單位的學校就讓他去當旁聽生,誰知他聽了一段不愿走,就一直上到小學畢業。小學畢業后,沒有學校愿接收他,只好在家讀一些小說、雜志,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在2000年,他向我打聽一些他小時候的事。我問他干什么,他說想把媽媽照顧他的事情記錄下來,好將來看。我當時也沒想到他要寫小說,就給他講,他每天都會寫一點,等他寫了厚厚的一本時,我才知道他想寫這樣一本小說。”張愛萍說,兒子先是把小說寫在作業本上,寫了厚厚的三大本,其間他不斷地修改。到2005年,他外公看他在家整天沒事,就給孩子買了一臺電腦。雖然我們全家沒人懂電腦,但他按照計算機書籍上的內容,居然學會了打字、上網,經過幾年的練習,現在能每分鐘打20多個字。
寫好小說后,他把稿子錄入到電腦里,并讓家人看,“兒子小說的初稿叫《命運的考驗》,有兩萬多字。我看了兒子的小說后,心里特別激動,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媽媽。”張愛萍說,今年,她從以前的同事那里知道了第二屆中華青少年文學書畫攝影大賽的消息,好心的同事就替兒子報了名,兒子參賽并獲獎的這篇短篇小說叫《母愛鋪天蓋地,我的病殘童年充滿陽光》,是根據《命運的考驗》縮編的,共有3000多字,沒想到在今年6月下旬,這篇小說竟獲了一等獎。
這部自傳體短篇小說的主人公是王小林,其原型就是王一林;書中的母親張平、父親王躍,就是他父母王悅、張愛萍夫婦。小說以大量感人的細節,詳細記錄了他從出生到父母親帶他四處求醫,媽媽教他在家學文化,照顧他上學的事跡。
“我決心寫下這些話。盡管對我來說,寫字會很艱難,很慢,很慢,但會比我說出來更容易一些。我必須寫出來,我的感受,我的感動,我的感謝和感恩,還有我的努力和決心……”王一林在小說《母愛鋪天蓋地,我的病殘童年充滿陽光》的序言中寫道。評委認為王一林的這篇小說文筆優美、細膩,感情真摯動人。
關于媽媽在為他治病時付出的艱辛,他在小說中這樣深情描述
母愛小說
北京市上下班坐公交車的人特別多,看病常常會遇到高峰期。每天媽媽抱我坐車,車上座位都是滿滿的,有時沒有人給我們讓座,媽媽只好一只手抱著我,一只手扶著扶手。實在累了,就把我放在賣票桌上坐著。路上要倒兩三次車,如果遇到堵車,就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醫院。媽媽有個毛病,她只能右胳膊抱孩子,還要背個包,真是累壞了我的媽媽。晚上睡覺的時候,媽媽才發現右胳膊腫得像大蘿卜一樣粗,但她給我治療卻沒有耽誤一天。
一個寒冬的晚上,媽媽給我洗完臉,把我放在床上,讓我自己先看電視,她去洗衣服,可是衣服還沒有洗完,就聽見屋里“咚”的一聲,媽媽立刻跑過來,只見我已經趴在地上。她抱起我,發現下巴摔了一個大口子,她一手抱著,一手拿著手絹捂住我的下巴,顧不上穿棉衣就往醫院跑。路上連一個人都見不到,只聽到寒風呼呼地刮著。到醫院都快十點了。
轉贈貧困生
今年7月,王一林在他*的陪同下來北京領獎,一些來自大陸、香港、臺灣等地的獲獎選手,看到王一林身殘志堅非常感動,就在大賽組委會的組織下,為王一林募捐2154元。
在募捐現場,北京《今日信息報》的一名女記者問王一林將用這筆錢做什么,王一林就通過媽媽轉告這位記者,他想把這筆錢轉贈給洛陽的貧困學生。
“我當時也很感動,就問孩子為什么有這個想法。孩子說,在他困難的時候,有這么多人幫助他。他為這個社會做不了什么貢獻,就想幫幫別人。”張愛萍說,回到洛陽后,他們通過洛陽市婦聯,將善款和王一林自己的246元壓歲錢,一起捐給了洛寧縣“春蕾女孩”李小歌。
而王一林家并不富裕,其父母均在2000年買斷工齡下崗,母親在家照顧王一林,父親在外面當鉗工掙錢養家,每月也就1000多元的收入。在給李小歌捐款儀式現場,洛陽市殘聯理事長劉崢偉當場授予王一林“洛陽市殘疾人自強模范”稱號。
“孩子心眼不錯,在1997年的時候,他從電視上看到希望工程的事,就從他的壓歲錢中拿出450元,委托他爸爸辦理了捐贈手續。”張愛萍說,王一林幫扶的是宜陽縣石村鄉紀彰小學學生伊少陽,他們一直資助到少陽初中畢業。
雖然將所得善款如數捐助,但并不意味著王一林不想錢,他通過QQ和記者聊天時說:“你能否幫忙把我寫的文章發表,我姥爺得了癌癥,掙了稿費,就可以給姥爺買些好藥了。”
很慢很慢,他在鍵盤上敲了幾年。作者:溫中豪 王娟【原標題:腦癱兒學電腦練打字記下母愛 幾年寫幾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