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烈的魏青剛,位居“感動中國”2005年度十大人物榜首;剛毅的王剛,榮獲2005年度唯一的“中國農村新聞人物”;剛健的張清剛,當選2005年度唯一的農民工“全國勞動模范”。
信陽“三剛”的事跡表明,農民工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一形象,而是體力、技術和智力的復合型產業工人。正如信陽市委書記劉懷廉所著的《中國農民工問題》一書所言:“農民工是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青剛:
剛烈之性——三次跳海救人
人物檔案 魏青剛,1975年出生于固始縣錢老樓村,初中沒畢業就外出打工,2003年到青島做裝修工。魏青剛先后被授予省“五一勞動獎章”、“見義勇為好青年”、“平民英雄”和“見義勇為民工英雄”等榮譽稱號。
傳奇版本 驚濤駭浪,舍身救人。今年2月9日央視播放“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盛況,信陽農民工英雄魏青剛第一個走上領獎臺。
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島嶗山海岸邊觀看“麥莎”臺風帶來的海潮。不料一個巨浪襲來,把岸邊的一個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時,正在岸邊的魏青剛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下兩米多高的防浪墻,向落水女青年游過去。
一次、兩次、三次,魏青剛與高達10多米的巨浪搏斗了40分鐘。而在這次下海救人前,他從未在海浪中游過泳,只在家鄉的淮河里有過兩次勇救落水者的經歷。
點評:在生與死選擇的背后,顯現的是魏青剛善良和無私的美德。生命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義無反顧將生的機會無私地奉獻給別人,無疑是高尚的。從魏青剛身上,我們看到更多的則是英雄普通、平凡的一面,以及光環下真實的人生。他是“俠之大者”當之無愧。
王剛:
剛毅之氣——辦學緣由輟學
人物檔案 王剛,1975年出生于固始縣陳集鄉,18歲初三時輟學外出打工,后獲得MBA學位,先后榮獲“在京豫籍優秀務工經商青年”、“外出務工回鄉投資奉獻獎”、“全國杰出進城務工青年”和“中國農村新聞人物”等榮譽稱號。
傳奇版本 連初中文憑都沒拿到的王剛,卻因投資辦學而名揚中原大地;農民工出身的他,當選為2005年度唯一的“中國農村新聞人物”。
當時要交初三下半年的學費,只40元,可家里怎么也湊不出來。1993年,18歲的王剛就這樣帶著輟學的遺憾,只身到北京打工。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王剛認為這里面蘊藏著巨大的商機,他毅然注冊了自己的第一家北京佳樂福餐料供應公司。隨后,王剛直奔主辦地洽談。于是,王剛成了世婦會食品唯一特供商。會后算賬,王剛凈賺300萬元。
10多年的外出拼搏,王剛一刻也沒有忘記生育養育過他的家鄉,2004年他投資上億元創辦固始永和高級中學。2004年3月,王剛又斥資億元投資開發以九華山為中心的旅游風景區,成為該縣有史以來投資旅游項目的第一人。
點評:“精”的人一定“明”,但“能”的人不一定“干”。有的人很精,精到仿佛一點虧都不能吃,問題是他的視線不清,總走歪路,謂“精而不明”;有的人好像樣樣精通,可惜沒行動,謂“能而不干”。王剛可謂“精明”而又“能干”,所以他打贏了人生的這場硬仗。
張清剛:
剛健之風——“魯班”享譽首都
人物檔案 張清剛,1948年出生于平橋區洋河鄉,16歲開始從事建筑業,是市人大代表,先后被授予省“施工優秀人才”、“在京豫籍優秀外出務工人員”和“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傳奇版本 2005年4月30日,年過半百的張清剛走進人民大會堂,激動地領取“全國勞動模范”榮譽證書。這在河南千萬農民工中,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農民工!
1982年,張清剛率領7個愛徒奔赴新疆,開始了二次創業。7年時間,快速發展到300員工承建大廈的跨越,成為新疆標志性建筑——新疆自治區大會堂的主要承建商之一。
1988年,信陽二建到了北京。如今,信陽二建已成為擁有6000多名職工的二級建筑安裝企業,譽滿京、津和東北地區建筑市場。20年來,出色地參與建設并完成了500余項工程,工程質量合格率及安全達標率100%。在承建的工程項目中,軍事醫科院圖書館、衛生部辦公大樓兩項工程獲得建筑業最高榮譽獎“魯班獎”。
20多年來,信陽二建沒有一起因工資拖欠而引發的糾紛。對于家鄉,張清剛有著特殊的情結。在信陽二建招聘的人員中,95%的員工是農民工。每年這些工人光是現金就能帶回上億元。富裕后的張清剛不忘家鄉,近幾年資助家鄉20萬元辦公益事業,兩次為職業高中捐資350萬元,建造學生公寓樓和學生多功能餐廳。
點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清剛在建筑行業登頂“魯班獎”,展示了當代新型農民的時代風采。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張清剛“有活必爭第一,干工程就要創優”的信念,既是一種自我加壓的追求,更是永不落伍的創新精神。 □本報通訊員龔立堂【原標題:信陽"三剛"演繹生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