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孫川川實習生 付雨涵/文記者 袁曉強/圖
3月2日下午,石硼村愛心110超市內,李春風開始回憶自己的慈善歷程。
老金大娘是她的鄰居,李春風剛嫁過來,就開始幫這一家人,至今,已是32個寒暑。當初,結婚剛3天的她,看到智障的金大娘穿著單鞋單褲,身邊的孩子臉和手都裂著。李春風心一哆嗦,眼淚就下來了,沖進新房,拿出兩條新棉褲,和丈夫一塊送了過去。
從此,老金大娘一家人的冷暖,就擱在了李春風心里,三天兩頭,衣服白面,這些,使他們生活有了著落。而自此后,李春風行善上癮,每到換季,常把自家人不合體的衣服收集起來,送給適合穿的貧困鄉鄰。
【緣起】 新嫁妝贈與窮鄰居
【行走】“我是收衣服的窮人”
李春風愛幫別人出了名。在石硼村,不僅是殘疾、智障人,就連困難戶,還有附近的民工,缺衣少穿都愛找她。30年來,經她的手,送衣服兩萬多件。
“一開始就是親戚朋友、娘家婆家,到處搜羅。”李春風說,20多年下來,靠丈夫跑運輸、家境還算富裕的她,在親戚朋友中成了專收舊衣服的“窮人”。
“最后,就進城收。”李春風說,一輛腳蹬三輪,一塊“幫助殘疾人收舊衣服”的牌子,讓她開始了在城里收集衣服“營生”,第一次從鄭州往老家送衣服時,李春風可著勁兒往車上裝,裝了足足200多斤重,30多公里的路,走走歇歇,用了將近6個小時。
【執著】愛 在創新中延續
“收衣服不是個長久之計。”李春風說,這讓她開始了另一種“模式”。2010年6月初,在二七區民政局和亞星社區的幫助下,李春風出資5000多元,建起80多平方米的石硼革命老區愛心110超市,供十里八鄉的殘障人家庭和困難戶來這里各取所需。
如今,里面不僅有大量的衣物,還有面粉、大米、電視、鍋碗瓢盆等日常用品。李春風說,這不僅供村里26戶殘障人家庭領取,其他需要的家庭和鄰近村的困難戶、附近的民工也能來各取所需。
而李春風這幾十年里,除了照顧自己的家庭外,一直都是在忙活這些殘障人家庭的吃喝拉撒,為了洗衣消毒,這些年李春風不知用了多少洗衣粉和鹽,“沒法統計了,反正光洗衣機就用壞了3臺”。
【大愛】行善 成了一種習慣
從給殘疾人、智障人送衣服開始,走上慈善之路,30年來,李春風的愛,也已經成了習慣。她說,走到哪兒都想著該做點啥好事,心里才踏實。
最近兩年,一直默默做善事的李春風,也成了名人,還上了中國好人榜、獲得了鄭州市首屆道德模范提名獎,榮獲滎陽市慈善楷模獎、滎陽市首屆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她的事跡,也影響和感染了很多人,而在明天晚上,她還將來到鄭州藝術宮,登臺領取首屆“感動鄭州慈孝人物”的大獎。
面對榮譽,李春風很平靜:以前只想著怎么去做好事兒,沒想過出名,不過現在既然出名了也不怕,起碼能感染更多的人參與愛。【原標題:李春風 :收衣授衣幫扶貧困鄉鄰 一種善行堅持30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