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道德是一種光輝,足以穿越千古。
今年以來,從“全城吃面”,到市民爭買瓜農(nóng)爛瓜……鄭州在公民道德建設(shè)進程中星光點點,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孝老愛親,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折射文明的演進。
即日起,本報開設(shè)“身邊好人”系列專欄,挖掘綠城平凡溫暖的道德榜樣,尋找最美勞動者,記錄下那些平凡的閃光點,記錄下那些令人感動的場景,共建和諧溫暖美好的家園。
“身邊好人”系列專欄開啟后,市委宣傳部將面向社會公開征集“身邊好人”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如果你身邊有感動你的人或事,即可撥打電話67180769、67185119推薦。
她,看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只是一位尋常農(nóng)婦;可30年光陰,從她的手中,卻給急需幫助的困難家庭送出了10萬件衣物;如今,年過半百的她依然堅持做“小事”,堅持用細水長流的“愛”溫暖鄉(xiāng)鄰。
李春風,家住滎陽市賈峪鎮(zhèn)石硼村南街村民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農(nóng)家婦女。
33年前,李春風嫁到了石硼村。寒冬臘月,新婚剛3天的她,無意中看到鄰居智障的金大娘穿著單鞋單褲,年幼的一雙兒女凍得瑟瑟發(fā)抖。
看到這一幕,李春風的眼淚當即就下來了,她沖進新房,拿出娘家陪嫁的新棉褲,和丈夫一塊送了過去。從此,老金大娘一家人的冷暖,就擱在了李春風心里,三天兩頭,衣服白面,這些,使他們生活有了著落。
此后,為了能給村里特困戶多點幫助,李春風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到處搜集衣服,誰家有不穿的衣服,她就馬上去拿回來漿洗、分類、修改,再分發(fā)給急需的貧困弱勢鄉(xiāng)親。
“一開始就是親戚朋友、娘家婆家,到處搜羅。后來需要救助的人太多,我就干脆進城收。”李春風說,進城收衣服,都是她自己踩著三輪車,頂一塊“幫助殘疾人收舊衣服”的牌子走街串巷。第一次從鄭州往老家送衣服時,李春風可著勁兒往車上裝,裝了足足200多斤重,30多公里的路,走走歇歇,用了將近6個小時。
漸漸的,李春風愛幫別人出了名。在石硼村,不僅是殘疾、智障人,就連困難戶,還有附近的民工,缺衣少穿都愛找她。30多年來,經(jīng)她的手送出的衣物有10萬多件。可靠丈夫跑運輸、家境還算富裕的她,在親戚朋友中成了專收舊衣服的“窮人”。
“收衣服不是個長久之計。”李春風說,這讓她開始了另一種“模式”。2010年6月初,在二七區(qū)民政局和亞星社區(qū)的幫助下,李春風出資5000多元,建起80多平方米的石硼革命老區(qū)愛心110超市,供十里八鄉(xiāng)的殘障人家庭和困難戶來這里各取所需。
如今,里面不僅有大量的衣物,還有面粉、大米、電視、鍋碗瓢盆等日常用品。李春風說,這不僅供村里26戶殘障人家庭領(lǐng)取,其他需要的家庭和鄰近村的困難戶、附近的民工也能來各取所需。
而李春風這幾十年里,除了照顧自己的家庭外,一直都是在忙活這些殘障人家庭的吃喝拉撒,為了洗衣消毒,這些年李春風不知用了多少洗衣粉和鹽,“沒法統(tǒng)計了,反正光洗衣機就用壞了3臺”。
從給殘疾人、智障人送衣服開始,走上慈善之路,30年來,李春風的愛,也已經(jīng)成了習慣。她說,走到哪兒都想著該做點啥好事,心里才踏實。作者:王紅 文 丁友明【原標題:李春風:慈善之愛 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