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付首鵬
東方今報洛陽訊 這個消息對大導演馮小剛來說,或許很意外,或許也很難一時做出決斷。昨日看了由其導演的《一九四二》首映禮后,洛陽市民張大勇有個提議,他想請馮導利用《一九四二》賺的錢,建個公益基金,用于救助1942年出生的、家庭困難的河南老人。
張大勇這個名字對東方今報的讀者來說已經很熟悉了,他就是“中國尋人網”和“中國切尼斯網”創辦者,“臥行中國”為無名尸覓回家路的發起人、行動者。提起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張大勇說,電影《一九四二》反映的是發生在河南人身上的苦難歷史、求生存歷史。當年,因為“水、旱、蝗、湯”肆虐,餓殍遍野,河南餓死300萬人,幾乎相當于現在洛陽市人口數量的一半。電影在反映災難的同時,也反映出了傷痛中人性的光輝、溫暖和堅強,讓人震撼,給人鼓舞。因此,它已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那么簡單了,而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一段應該永遠牢記、催人奮進的歷史。
“我是看了電視上播的首映禮才知道了這些,正像在首映禮中馮小剛說的那樣,他和他的團隊歷時19年拍攝這部電影,動機是希望通過回顧這段歷史,讓大家尤其是年輕人重新認識和思考我們的民族性,喚起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張大勇說,因此對于這部電影來說,如何把它的價值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張大勇說,他了解到拍攝這部電影投了2個多億,但他認為這樣一部電影,票房收入會很樂觀,“我想給馮導提個建議,就是能不能拿這部反映河南大災荒的電影所盈利的錢,成立一個‘1942電影基金’,用于支持河南1942年出生,現在家庭仍然困難,或者是備受疾病折磨的老人,讓他們生活得更開心。”
昨日張大勇還把自己的想法,發在了網上,希望能引起重視。
■ 微評論
《一九四二》心靈直擊
@過眼云煙 《一九四二》這部影片,讓人感觸很深。我們不應僅把它當成一部影片,而應該把它看做一本歷史書,它讓我們了解了1942那段極少被后人所知的歷史,通過了解歷史來反思我們當下的社會。
@魚兒游 小時候,經常聽到老人講起他們小時候吃樹皮的故事,那個時候半信半疑,甚至想不出當時是個怎樣的場景、一個怎樣的年代。
《1942》凄慘、悲涼,但又不讓人太過傷感,災難已成為過去,我們懷著一顆平淡的心去了解真相,緬懷在饑餓中逝去的逃荒者,而更多的應該是珍惜現在衣食富足的生活。
@自由行走的鬼 作為一部新片兒來說,馮大導演僅是正常發揮,心靈震撼程度上,遠不如唐山大地震。同事們大都是河南人,對于這段歷史,家里的老人有的講到過,如果論故事,這個電影版本的故事,遠遠不如老人們回憶中的那般觸目驚心。可能想表達的太多,而受時間所限,反倒讓看的人什么都抓不住了。
■ 外媒體
《一九四二》:向大饑荒死難者的道歉
□葉匡正
像被人打了一悶棍,我走出影院時,腦袋蒙蒙的,那殘酷而肅穆的影像仍在眼前晃動。當你跟隨著漫長的逃荒人流在銀幕中行進,你會感受到一種更真切、更嚴峻的拷問。饑餓的人在沉默中一個個死去,把問題留給了活著的人。那些歷史事件你并未親歷,但你卻感到一種負疚,對這苦難記憶的負疚。
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有時就像一個人一樣,會把歷史的苦難看作自己的隱私,總是希望人們知道得越少越好。然而,苦難卻是歷史留給人類最重要的經驗。
饑餓讓人感覺遲鈍,苦難也會模糊人們的記憶。但對幸存者和其他活著的人來說,重新敘述那些苦難的故事,就是對逝者的義務和責任,也是對歷史創傷的一種修復。
或許只有當我們重新感受這些在苦難重壓下人性的尊嚴,重新感受他們的痛苦、絕望與恐懼時,才能明白正義、敬畏與悲憫的重要。《一九四二》更像是在代表歷史和今天的人們,向當年所有無辜的死難者道歉。電影作為當下影響力最大的公共表達形式,顯然承擔著塑造公眾集體記憶的責任。我們不僅需要歷史學家的客觀與準確,更需要這種影像藝術的敘述與感染力。只有讓歷史的苦難昭然若揭,我們才能更清晰地認知我們這個民族,認識到我們如何走到了今天。【原標題:洛陽張大勇“喊”大導演馮小剛商量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