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前身為洛陽礦山機器廠,是我國“一五”時期興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1993年整體資產劃撥中信集團。1996年至2003年,這家企業舉步維艱,職工曾連續19個月發不出工資。2004年以后,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和世界制造業產業轉移為中信重工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這個老國企浴火重生,迅速崛起,被業界譽為“中信重工現象”。
“換種活法”讓企業活了過來
室外寒氣逼人,室內溫暖如春。
昨日,在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一身湖藍色工裝的任沁新接受了采訪。
在這家企業度過了34個春秋、從普通工人一步步做到大型國企“掌門人”,回首改革開放30年的風風雨雨,53歲的任沁新心潮起伏。
任沁新侃侃而談上萬人的國企如何穿越激流險灘順利抵達彼岸。我們在這位祖籍山西、雙目炯炯有神的企業家身上,仿佛領略到了昔日晉商的風采——
2004年6月18日,在中信重工公司,一場別開生面的“拉練”正進行得“有聲有色”。
這一天,新上任的公司總經理任沁新,決定和所有高管一起,走遍公司的每個角落。
他們在歷經半個世紀風霜雨雪的廠區里默默行走著,汗水滴落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心情和沉悶的腳步聲一起單調起伏。所到之處,車間里彌漫著奇怪的氣味,生產線旁雜棄物隨意堆放。
幾個小時后,“拉練”結束。任沁新轉身對著班子成員和各單位黨政一把手,目光凝重:“大家看看,我們是不是要換種活法?”
4年后的今天,任沁新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特殊的日子。如今,中信重工不僅從當初的困境中活了過來,還一舉成為中國重型裝備制造業龍頭,躋身世界礦機市場強手之林。
一家“13年中只買過一臺設備”的企業,何以在短短三四年內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跡”?
“是更加徹底的改革開放讓中信重工浴火重生”
1996年至2003年,中信重工舉步維艱,職工曾連續19個月發不出工資。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更是將企業逼向了絕境。
中信集團當時的審計報告稱其“資產質量差,累計虧損大,社會負擔沉重,抗風險能力弱”。
任沁新當時是分管財務的副總經理,他說:“那8年我大多在做3件事,找國家要政策、跑銀行要貸款、跑法院打官司。”
2004年以后,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和世界制造業產業轉移為中信重工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新一屆公司領導班子提出,要將此作為引導企業優化結構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動力,大膽進行戰略結構調整,從以國內市場為主向國內外市場并進轉移,由主機制造向工程總承包轉移,從以建材為主向多元化均衡發展轉移,實施“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客戶、高端市場”戰略。
“只有擁有別人都沒有的裝備,才能干別人都干不了的活”,任沁新說,這是中信重工的技改原則。
從2005年開始,這家企業不惜重金,購置安裝了包括全世界僅有3臺的瑞士瑪格重型梳齒機在內的60余臺套大型數控機床,加工能力和水平迅速躍居世界重裝制造業前列。
經過持續大規模、高起點技改,公司形成了整套現代化、高水平的工藝加工制造體系、成套能力和工程總承包能力。
這樣一個制造體系和生產制造能力,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極為稀缺的資源,這使得中信重工能夠自由掌控生產工期,在大型裝備市場競爭中,立于明顯的優勢地位。
中信重工的大型磨機不僅在國內占據了高端市場,同時還將自主品牌成功打入北美、南美、澳洲、中亞、西亞等國際市場。今年,該公司還研制成功了為必和必拓等世界礦業巨頭直接供貨的大型選礦設備,這也是我國第一次直接為世界最大礦業公司提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洗礦設備。
從2004年到2007年, 任沁新帶領全體員工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營規模從2003年前的7.5億元躍上60億元的發展新平臺,年累計訂貨總量從不足10億元達到200億元,被業界譽為“中信重工現象”。
任沁新感慨地說:“是更加徹底的改革開放,讓中信重工浴火重生!”
驚人的發展來自觀念的改變
任沁新告訴記者,中信重工能有這樣驚人的變化,最大的原因還在于人的觀念的改變。
從以產品為導向變為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首先需要有觀念的改變,然后才能帶來行為上的變化。
但是,任沁新深知,像史密斯、洪堡這些國際大型工程裝備公司能夠主導國際市場多年,一定是有它們的優勢所在。只有按照它們的標準來做,才能徹底跟國際接軌。
通過和丹麥史密斯、德國伯力鳩斯、美國福勒和美卓等國際知名公司深入合作,聘請國外專家到廠指導,如今這種轉變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僅以水泥裝備而言,能夠完全按照歐美標準生產萬噸水泥窯生產線及其核心部件輪帶的企業,目前世界上只有3家,中信重工公司即是其一。
現在,一走進中信重工生產區,就能看到寬敞平整的道路和整潔的綠化帶。
任沁新講了一個小故事。一位韓國的客戶來中信重工洽談業務,到工廠參觀一圈后,還沒開始商談,就爽快地把訂單給了中信重工。問其原因,答曰:我在廠區里沒有看到一塊破碎的玻璃。
然而就在4年前,當任沁新下定決心改變企業“地無三尺平,草無方寸綠”狀況大范圍植樹種草之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兩三年后,感受著一年四季綻放的鮮花,享受著產銷兩旺的發展盛景給自己帶來的實惠,再也沒有人對當時的行動質疑了。
“很少有人意識到,好的環境也是一種生產力。”任沁新說。本報記者 趙志偉【原標題:任沁新:帶領中信重工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