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民在機加工車間工作20年,他深刻感受到,基層的創新空間是很大的。產品總是在更新換代,新的零部件總是層出不窮,要想生產出質優價廉的零部件,就必須不斷創新。通過在工藝流程、加工方法等一線生產的方方面面創新,實現產品品質的提升。
要實現基層無處不創新,張全民認為有幾點必須重視。
首要一點是主動創新。“產品的不斷升級,為創新提供了客觀環境,逼迫我們改進。但想要更好地適應改變,還需要我們主動創新,而不是被動創新。”他說。
張全民的工作經歷證明了主動創新的巨大意義。1993年,平高集團引入當時的“稀罕物”——數控機床。張全民在摸索其特點之余,針對數控機床制造的斷路器關鍵部件進行工藝攻關,最終設計出新的加工方案,提高加工效率3倍以上。2003年,平高集團與東芝公司聯合辦廠后,張全民又著手改進東芝產品的加工程序、刀具等重要環節,完成了大量進口零件的國產化,使加工配件的合格率由43%提高到98%。張全民僅僅通過攻克技術難題和開展工藝攻關,就為企業節約資金400余萬元,這還不算間接效益和對其他工人的帶動作用。
“主動創新與被動創新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是一種思想上的創新,它引導員工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形成習慣。”張全民說,這就好比他選擇來北京的方式,從鄭州到北京,乘飛機、火車、汽車乃至輪船都可以,而主動創新就是不斷思考最優路線,找到最節省時間的方式。
除了主動創新,還要注重全流程創新,特別是重視工藝創新。
研制一件產品的環節,簡單說就是三步:研發、工藝、生產。“研發就是把想法變為圖紙,生產就是制造出成品,工藝則是從圖紙到產品實現的規范過程。”張全民說,“很多人認為研發是關鍵,但我更傾向于這樣的觀點:工藝是關鍵,是基礎,是靈魂。因此,工藝創新很重要。”
張全民介紹說,在電力設備制造領域,我國與外國相比,很多產品都可以制造,但在產品可靠性、穩定性方面卻有很大差別。一個很直觀的例子:同樣的圖紙,國外制造出來的產品,很可能比國內制造的要可靠。原因何在?就是工藝上有差距。因此,無論是設計研發人員還是生產制造人員,都應對工藝有了解。“現在的產品都是復合型技術集成的產品,人才也應該是復合型人才。”張全民認為。
如今,張全民所在的車間每月都要舉行小改小革評價會,鼓勵員工在工藝上有所改進。
張全民說:“我國要實現民族制造業振興,基礎是龐大的技術工人。如果這些工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主動創新,勇于創新,振興的目標將不會遙遠。”(記者/劉文碩)【原標題:張全民:一線員工要主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