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被感染 農(nóng)民工成了傳拓專家
1982年春,經(jīng)親友介紹,來自豫南農(nóng)村的李仁清進入河南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成了一名臨時工。剛接觸拓片那段日子,面對一張張拓印出來的黑乎乎的圖案,李仁清覺得既枯燥又乏味。每次野外工作,李仁清接觸的都是考古界知名的專家學者。年輕的他機靈好動,不懂就問,沒過多長時間他就學會了石刻繪圖,并開始摸索著單獨制作拓片。隨著時間的推移,本來只是為了有口飯吃的李仁清逐漸認識到了石刻藝術的魅力——那些在農(nóng)村人眼里并不起眼的石頭,竟然也會“說話”!
“這些石刻太迷人了,不把它們拓下來,自然風化會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以后真的不知道會是什么模樣啊。”
為了研究古代石刻藝術,李仁清節(jié)衣縮食地選購收集拓片資料,每一次嘗試著制作出高浮雕造像拓片,他就主動請專家挑毛病,得到了國內(nèi)文博界的多方指導。回到家里,他將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制作的高浮雕造像拓片貼在墻上,遠看近瞅,自己跟自己“較勁”,對不足的地方進行琢磨、改進。1996年,李仁清終于摸索成功了高浮雕拓片的傳拓方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在隨后的幾年里,他制作了大量高浮雕拓片。
“李仁清的高浮雕傳拓作品,填補了國內(nèi)拓片史上的一個空白。”故宮研究館員郭玉海先生如是評價,“李仁清至今從事傳拓工作30余年,足跡遍河南,而且能夠?qū)⑺赜涗洺蓵霭妫葹殡y能可貴,有民國時期洛陽郭玉堂之風。”
B
為傳承 毫無保留公布技法
李仁清給自己的工作室取名曰“友石齋”,意在:以石會友。他將自己多年來收藏的石刻精品全部拿出來,在工作室長期舉辦拓片展覽,使更多的人能夠欣賞豐富多彩的藝術瑰寶,領略中華數(shù)千年石刻文化精華。
李仁清曾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將自己摸索出來的高浮雕傳拓技藝整理成文字發(fā)到網(wǎng)上。很多網(wǎng)友感慨地留言說:“我驚呆了,還有這樣無私傳授技法的好老師!”此舉也讓一些親朋很不理解,有人認為,李仁清將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知識產(chǎn)權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是不是有些傻?應當有償傳授呀!李仁清卻認為,全國各地的高浮雕造像浩如煙海,僅憑他一個人是難以制作出那么多拓片的,高浮雕傳拓技藝只有走向社會、造福社會,才能為后世留下更多更好的拓片資料。
李仁清高浮雕石刻文物傳拓技法,難度最大的是高浮雕正投影的傳拓技法。因為拓印的對象是凸凹不平的石刻立體造像,濕透的宣紙必須以正投影的要求,把它切割開直壓到各個部位之上。高浮雕石刻造像凸凹不平,上紙時要比平面費時費工,只能濕上而不能干上。
C
廣交流 被列入傳拓名家名錄
金石碑刻大多分布在野外,李仁清經(jīng)常一個人獨來獨往,奔波在荒郊野外。由于位置偏僻,有的石刻所在地只有羊腸小道可以通行,進了大山,就只能風餐露宿。石窟或者荒廢的窯洞,常常被他當作野外宿營地,他笑稱這些地方是“免費的天然賓館”。
“碑刻林立,巧匠眾多,李仁清為何能脫穎而出?為何能技高一籌?我認為他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突破口,找到了一個有別于古人和今人的立足點,找到了一個自身特長與地方特產(chǎn)(碑刻)巧妙合一的融合點,找到了一個新時代雅俗共賞的審美結點,那就是高浮雕傳拓技術。這是一個前人極少涉獵的領域,沒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可供繼承,一切靠的是腿勤、手勤、腦勤。”上海圖書館碑帖研究課題組組長、《中國碑拓鑒別圖典》作者仲威如是說。
2012年,李仁清應邀參加了文化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日“中國傳拓技藝展”展出交流活動,并被列入傳拓名家名錄,有《迦毗羅神王》等作品入選國家圖書館編著的《中國傳拓技藝圖典》。成名后的李仁清依然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向中國文字博物館、國家圖書館、河南省博物院等捐贈的幾百幅拓片和歷代原石石刻卻價值不菲。(記者 蘇瑜)【原標題:傳拓技藝李仁清"友石齋"以石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