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均克同志參加工作十幾年來,特別是負責第一社區勞動就業工作以來,堅持以事業為重,為油田發展和穩定分憂,為困難家庭和困難群體解難,挑頭辦起拖把廠、手套廠和羊毛羊絨制品加工廠,先后使2O0多名失待業人員實現就業,第一社區殘疾人員就業率達100%,安排其他社區殘疾人員40多名,走出了一條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路子。她先后獲得油田勞動就業先進個人、優秀殘疾人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河南省“五好”共產黨員、“三八”紅旗手,石化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廉潔勤政優秀領導人員”,濮陽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2001年,油田社區系統機構改革,邵均克同志由采油一廠計生辦調整到第一社區任居委會主任,兼管勞動就業工作。經過二十幾年開發的中原油田,開發難度增大,油少人多矛盾突出,就業壓力愈加繁重,油田的發展和穩定受到嚴峻挑戰。地處油田前線的第一社區,離油田基地和市區30多公里,周圍是偏僻農村,就業空間狹小。僅第一社區就有職工待業子女、下崗失業人員、協解人員等580多人,實現就業非常困難。特別是殘疾人員,更難找到就業崗位。在社區機關,邵均克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為了要求安排就業,有的哭,有的鬧,有的跪地乞求,甚至有的拿著藥瓶以自殺相威脅。腿有殘疾的職工遺屬陳玉珍沒有工作,大兒子中學畢業后在家待業,小兒子正在上學,全家靠油田救濟和自己賣冰糕度日。退休職工金明權的兩個兒子,因肢體殘疾一直找不到工作,30多歲了都沒有成家,對生活絕望的大兒子金成江,身澆汽油當街自焚,幸好及時被救,卻進一步加重了殘疾程度。面對一個個不幸的家庭,一雙雙求助的目光,邵均克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邵均克說:“組織上把我安排到這個崗位,既是對我的信任,又是對我的考驗。我要以實際行動回報組織的培養和信任,千方百計為失待業人員尋找就業崗位。”有過待崗經歷與患病孩子的邵均克深有體會,上崗就業才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和諧之道。經過分析油田就業形勢和社區實際,她認為要安置這么多的失待業人員,必須依靠國家對殘疾人員就業的優惠政策,利用社區現有的資源設施,創辦生產經營實體,開發就業崗位。她的想法與社區領導不謀而合。領導當場表示,全力支持,并指定由她具體負責這項工作。
邵均克有一種知難而進、永不服輸的性格。面對社區經費緊張、無錢購置設備,殘疾人體力差、文化程度偏低,自己沒有辦廠經驗等實際困難,她沒有退縮,而是決定從實際出發,從最簡單的工種開始,創辦勞動強度不大、技術要求簡單的拖把廠。對邵均克的想法,社區領導大力支持,還把舊冷庫房作為辦廠的場地。為了把廢棄的舊冷庫改造成廠房,她帶領辦公室的3名女工干了三天三夜,喉嚨和鼻孔中一個星期后還夾雜著灰塵。為了學到扎拖把的技術,邵均克自己掏腰包請師傅吃飯;看似簡單的工作,很多殘疾員工卻怎么也干不成。邵均克手把手地教他們,一次不行教兩次。個別智力或肢體有殘疾的員工,教了好幾天還學不會。她不厭其煩,耐心細致得就像家長一樣。為了買到物美價廉的原料,她先后到濮陽、安陽、聊城、菏澤、臺前的大小針織廠和農貿市場,了解行情。經過三個月艱辛努力,拖把廠于2002年9月正式投產,社區的32名殘疾人和5名特困家庭待業子女,成為第一批員工,走上了自食其力的創業之路。辛勤的勞動得到了回報,當員工第一次領到勞動報酬時,不少人哭了,家長哭了,邵均克也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劉俠的母親動情地說:“現在有好多健全的孩子還在家待業,想不到俺這傻閨女卻能上班掙錢養活自己,俺這輩子死也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