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員工技術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拖把廠很快達到每天生產2O0把的規模。接踵而至的最大難題是銷售。邵均克帶著樣品跑遍了百里油區的大小單位,利用各種機會、各種渠道推銷產品,不知給別人說過多少好話、遭受過多少白眼、坐過多少回“板凳”。但為了殘疾員工能夠就業,她從不叫苦叫累,身上總有一股使不完的勁,每當接到一個訂單,哪怕是三、五十把,都有說不出的高興和難以比擬的幸福。為了樹立產品信譽,不斷擴大銷路,她虛心征求用戶的意見,每次發貨,都親自裝車、卸車,保質、保量、守時,杜絕任何差錯。2003年初的一天,他們把油田基地一家單位訂的拖把裝上車后,忽然北風呼嘯,雨雪交加。邵均克爬上車用篷布將拖把蓋好,吩咐員工們休息,自己卻頂風冒雪,按時把拖把送到用戶手中。在場的人看到她衣服濕透了,渾身發抖,咳嗽不止,都十分感動。邵均克就是這樣憑著誠信、執著贏得了用戶。
拖把廠的成功,給了邵均克很大鼓舞。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她開始論證和開發新項目。油田經過幾年的機構調整,第一社區有不少閑置的房產。她想,如果以此入股,筑巢引鳳,吸納外部資金和技術合作辦廠,不僅能夠為失待業人員開辟更多的就業門路,而且又沒有投資和銷售風險。征得社區領導同意后,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項目的考察、商談和籌備之中。經過向局工會、殘聯、人才交流中心和油田殘疾人企業華苑公司匯報,2003年6月,第一社區與華苑公司協商,利用原社區一個招待所的房屋設施,合辦防滑棉手套加工廠,由邵均克任廠長。
為使手套廠早日投產,邵均克一邊選送50人外出學習技術,一邊組織清理場地。這個招待所已閑置多年,時值盛夏,雜草叢生,蚊蠅紛飛,怪味刺鼻。她帶領大家早上班、晚下班,每天工作11個小時以上。經過兩個月的連續奮戰,8月18日正式投產,安置失待業人員137人,不僅使第一社區的殘疾人全部就業,還安排其他社區殘疾人員40多名,當年就形成日產手套2000多雙的規模。
為開辦毛衣編織項目,邵均克說服丈夫拿出家里5萬多元的積蓄,買回了毛衣編織軟件和設備,還偷著將丈夫給她辦的1萬多元錢的保險金提前支取出來買了原料,為此,她損失上千元的利息。幾年來,廠里又發展了地毯編織和羊絨、羊毛制品加工等項目。邵均克的感人事跡在中石化系統廣泛宣傳后,也提升了華苑公司的影響,產品注冊了“均克”商標,通過了國家質量認證,并進入燕山石化、金陵石化等企業。【原標題:邵均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