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鄭州鐵路局歷史上舉行的首次新書發行儀式,從局領導到普通職工,請書中主人公簽名的排起了長隊。這位明星般的人物叫王德明,是鄭州北車輛段洛陽列檢所的一名普通職工。
“門外漢”的苦惱和奮發
1995年,31歲的王德明結束了13年的軍營生活,轉業來到鄭州鐵路局洛陽車輛段洛東列檢所,成為一名檢車員。
第一次檢車,盡管有師傅,但“根本沒聽出什么名堂”。“業務練不精,不是合格兵!”,在部隊一向表現優秀的王德明暗自定下目標,要在最短的時間適應崗位的要求。
《技規》、《車輛學》、《檢車員500題》……王德明想方設法找來大量業務書籍,仔仔細細地讀,并做了厚厚的兩大本學習筆記。他還借鑒別人學外語的辦法:記卡片。把技術標準、作業程序和結構原理抄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隨身帶著,規定每天背10道題。下班回家,他就讓老婆孩子拿著卡片對他提問。下班后,教模室和練功棚就是他的“家”,各種配件拆了裝、裝了拆,為了徹底弄懂車輛內部構造和工作原理,連檢車員最基本的“形體動作”,他也不知練了多少遍。
一年后,王德明在業務測驗中獲得第一名。
神奇的“車輛大夫”
王德明工作的十年,正是鐵路系統實施五次大面積提速的十年。而被稱為“車輛癌癥”的滾動軸承內部故障,就成為危及提速列車安全的“攔路虎”。
可滾動軸承故障從表面很難發現。一次他去醫院看病,醫生手中的聽診器讓他眼前一亮:若戴著聽診器去聽軸承,滾子的聲音一定會清晰起來!他立即買了一個聽診器反復試驗,效果真的很好!從此,王德明的工具包里就多了這樣一件寶貝。他又給自己添了一個放大鏡,以便仔細查看那些不易辨別的細微裂紋。
2001年8月15日中午,王德明在接27073次貨物列車時,一陣異響引起他的警惕。他暗自記下了可疑車輛的位數進行檢查,發現第二位輪對上有一塊大面積擦傷,他用專用工具頂起該輪,一邊轉,一邊借助聽診器聽。軸承滾子卡阻的異音特別強烈。他拆卸后發現,該軸承滾道已經剝離,保持架破碎14處!一起重大切軸事故就這樣被排除了。王德明也成為該段防止滾動軸承故障的“第一人”。
讓勞模精神成為財富
十余年重復著同一個程序,甚至同一個動作,行走達4.8萬公里,創造了安全檢車9萬輛無漏檢的紀錄――鄭州鐵路局長徐宜發將其總結為“對技能精益求精、對工作高度負責,勇于超越自我、善于用心工作、樂于無私奉獻的王德明精神”,為這個平凡的工人撰寫了萬余字的文章,號召全局職工學習。
鐵道部“火車頭獎章”、全路“百強檢車員”、路局十大黨員模范,鄭州鐵路局不僅把榮譽給了王德明,還通過各種形式,讓勞模精神成為全局共有的“財富”。洛陽車輛段制作了王德明在十余年間防止車輛典型故障經驗的VCD,王德明根據故障規律潛心總結出的“頭過軸身,探身細看,兼顧兩端,敲打診斷”的防止制動梁故障“十六字工作法”,還有“鉤緩上下瞅,彎角不能漏”、“俯身過車軸,仔細看端軸”等實用又上口的“順口溜”,成為全段職工的教材,使車間防止車輛故障件數一舉增加60%;鄭州鐵路局編寫了21萬字的《王德明――一個普通勞動者的人生高度》一書,對其事跡進行了詳盡的介紹,王德明已成為數萬鐵路職工心中的明星。本報記者 劉先琴 本報通訊員 王輝【原標題:明星勞模王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