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本報刊發了平煤集團職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吳如的長篇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日前,平煤集團公司黨委、平頂山市委、河南省煤炭工業局黨組陸續作出決定,號召大家向吳如學習。
昨天,記者再次來到平煤一礦。談起吳如,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宣傳老吳算是宣傳對了,他是真正的勞模!
吳如:“不下井心里不得勁”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吳如的辦公室,正趕上吳如在和同事們討論五一那天省總工會給他的5000元慰問金的事兒。
記者問吳如5000元怎么個花法,他說:“我打算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為礦上買一些科技書籍。但是我妻子說想把它捐給2008年奧運會。”
平煤一礦一隊黨支部書記汪建甫忙說:“這錢你絕對不能亂花,一定得給自己家買成東西。省領導、集團領導有交代,我得監督你。”
老吳無奈地說:“這事兒還不好辦哩,真讓人作難。”
記者拿出報道吳如事跡的報紙,吳如看到自己的照片上了本報頭版,不好意思地直擺手說:“我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兒,這多不得勁……”
隊工會主席朱同立告訴記者,五一期間,老吳天天上班,天天下井。“其實我下三個井就行了,但是不下井心里不得勁。”吳如笑著解釋。
在隊會議室里,記者見到了吳如寫在墻上的目標:愛崗、勤勞、奉獻,爭當全國勞模。
記者問:“現在大家都在向你學習,你有何感想?”
吳如說:“別人向我學,我該怎么辦?不能走著走著站住吧?我也得不斷進步才行!我總感覺自己做的事情太小,對社會的貢獻太少,是大家把我抬到了這個地位。我做的事情是舉手之勞,比起許多英雄的事跡來說不值一提,還有許多需要再提高的地方。”
盡管提出了爭當全國勞模的目標,但老吳說那只是一個提法而已,自己不在乎什么榮譽。“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能走遍集團的每一個礦井、每一個采面,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再根據自己的經歷,爭取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采煤方法,既能精采細收,又能安全生產。”吳如說,這應該是一個論文,真要寫出來恐怕得有十幾萬字。
吳如精神是“礦魂”
“吳如的精神是‘礦魂’,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他是平煤集團的光榮,是全省煤礦工人和全省工人的光榮。”5月1日上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李志斌看了《大河報》關于吳如的報道后,專程到吳如的家中慰問。
平頂山市委書記鄧永儉和市長趙頃霖對吳如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是平頂山市產業工人的楷模,要在全市認真開展向吳如學習的活動。
平煤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建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我們一定要讓吳如精神大放光芒,成為激勵廣大干部職工‘奮力跨入全國工業百強、加速構建和諧小康礦區’,實現平煤大發展的強大動力。”
平煤集團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倪政新說:“吳如同志在一種感恩、善念和奉獻心理的支撐下,以工作為榮為樂、以奉獻為榮為樂、以學習為榮為樂、以助人為榮為樂,在一點一滴的平凡小事中,展示著一個共產黨員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境界,為廣大干部職工、為周圍所有了解他的人帶來感動。”
汪建甫說:“老吳是我們隊的無形資產,是我們全隊當之無愧的標桿。有老吳在,我們的各項工作就不會落后,說起吳如,我們的感受最深。”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有關吳如的“笑話”。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吳來講話。”汪建甫說,有一陣子隊里個別職工開老吳的玩笑時這樣說,其實這句話后面還有一句,不是本隊職工說的,是其他兄弟隊職工說的:“還怕老吳打電話。”老吳在井下特別仔細,不但隊里的事兒他管,有時在井下看到不歸自己隊管的隱患,他照樣管,看到井下漏水、皮帶漏煤等問題,他能處理的自己處理,自己處理不了就給兄弟隊打電話反映,有時候還直接打給礦調度室。
工友:“最佩服吳如的韌勁”
“我最佩服他的韌勁。無論是學習還是搞回收,雖然事跡很平凡,但是他能幾十年如一日,十分了不起。”和老吳擱伙計13年的王根要談起師傅吳如非常感慨。
王根要說:“吳師傅只上過小學三年級,剛開始連報紙也讀不囫圇,但是他能不斷堅持自學,在班上,不下井就見他趴桌子上學習,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問別人,現在水平很高,無論是國家政策方面還是技術方面的,他說起來都頭頭是道。”
“咱是農民工,剛開始沒有什么理想,工作之余也不注意學習,是在吳師傅的督促下我才熱愛上了學習。”王根要說,今年平煤集團搞技術比武,吳師傅勸他參加,他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想參加。老吳就鼓勵他,并給他買了4本技術書讓他看,在上班的路上,還一個一個地給他提問題,使他很快掌握了技術要點。在今年的集團技術大比武中,他獲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取得了轉為全民合同工的資格。
別看老吳只上到小學三年級,他可是個聰明人!記者在一礦采訪,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議論。
“他的點子特別多,有許多小發明,為礦上解決了不少難題。”隊工會主席朱同立說,“托偽頂(煤礦專業術語)采煤時,容易出現柱梁‘頂不實’的毛病,經常發生倒柱傷人的事故。吳如研究出‘繩子連柱法’,把支柱連在一起,立馬解決了倒柱傷人問題。”
一礦的炮采工作面在控制頂板時,一般都使用5米長的金屬網。由于每個采煤工所采的節數不同,造成工人把金屬網隨意連接。這樣,既浪費材料,還因網與網之間連接增多而降低網的強度。吳如提出在開工前先用5米長的線繩丈量出距離,提前標示出連接點。“小小的一個改動,使每班生產中,僅材料費就節約200多元。”朱同立說。
吳如最讓人佩服的一項發明是“移動信號”。井下運煤的溜子長150多米,如果人員或者設備碰到溜子很容易發生事故。“以前出了事兒都是沿巷道趕快跑到溜子的機頭讓司機停車,這樣最快也得兩分鐘,等停了車事故也出來了。沒想到老吳想了一法兒很輕易地解決了問題。他用電纜加按鈕組成了一個信號系統,隨工作人員移動,只要發現出事立即按下按鈕通知機頭的司機,可在兩秒鐘內停車,真絕!”朱同立說。
親人:“俺家吳如夠爺們兒”
吳如的岳父何建今年76歲,是個農民。
他對記者說:“俺家吳如夠爺們兒!無論干啥都是踏踏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