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將成為我國轉型發展的一個標志 目前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多。我國對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作出承諾,首先是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
在降低單位GDP能耗的同時,應該理智地控制化石能源的總量。我國能源需求不應長期保持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能長期依靠初級生產力要素的高投入,而應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根據我國煤炭科學產能的實際能力,并考慮到其他能源的實際供給能力,將2015年我國的能耗總量控制在40億噸標煤左右是必要和可能的,并應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個標志。
化石能源的高效、潔凈化利用和發展非化石能源是兩個重要的戰略方向 目前我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約占90%,僅煤炭就占70%左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煤炭的高效潔凈化利用必然是節能減排工作的一個重點。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具有大幅提高能效和減排二氧化碳的明顯優勢,而以煤氣化為核心的煤基多聯產是高效協同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徑。煤炭與可再生能源的協同利用,也有不小的潛力。石油是重要的交通燃料和化工原料,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高達55%,必須大力節油、發展替代、用好國內外兩個資源。天然氣是化石能源中相對潔凈的能源,提高其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應是我國能源戰略的一個亮點,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
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推動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地位由目前的補充能源逐步上升為替代能源乃至主導能源之一。在安全的條件下,積極穩妥地發展核電是我國經濟——環境雙贏的戰略選擇,核能以其清潔和能量密度高而具明顯優勢,福島等核事故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必將促進核電技術和管理的進步。我國核電需高度重視全產業鏈各環節的平衡、協調發展。我國非化石能源在總能源中的比重,目前不到10%,預計“十二五”末將達到11.4%,2020年應達到我國已承諾的15%,而2050年有望達到40%左右,為優化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出重大貢獻。
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十三億人口的國家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的首位。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是復雜的,變暖對農業可能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但如果是發散性的變暖趨勢,反常氣候和災害天氣增多,則可能對農業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研究這些影響、研究可能的適應和減緩措施(例如,充分利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就是一種思路),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顯然是十分重要的。
減緩氣候變化的林業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人民對環境宜居的訴求,要求保護和發展林業,這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發展碳匯的方向完全一致,我國已承諾的2020年提高森林覆蓋面積和森林積蓄量的目標,體現了這個一致性,也體現應對氣候變化對國家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推而廣之,林業發展戰略還可進一步擴大到對中國的生態風險進行分析評估,提出適應策略和長期戰略設計。
促進垃圾分類資源化 農林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的就地焚燒和簡單填埋,是溫室氣體和可吸入顆粒物的重要排放源。必須在全社會倡導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根本出路是作好源頭分類和資源化處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生物質能的利用,這將帶動一系列技術進步,甚至培育出一個很大的產業。是落實“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舉措,也應看作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
創新城市化模式 我國正處在快速城市化的階段,但什么樣的城市化才是科學的、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的?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應對氣候變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視角。全球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消耗了全世界75%的能量、排放出全球約80%的溫室氣體,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同樣是全球變暖和環境惡化的始作俑者和犧牲品。目前我國的城市化存在著貪大求快,低成本擴張傾向,對環境容量缺乏全局性、前瞻性評估,基礎設施滯后,公共服務缺失,社會保障不強,對生態環境投入不足、追求表觀靚麗、而內在脆弱。宜居的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不宜居的城市也會使生活更苦惱。城市化的同時,不能把農村的進步拋在后面,只有鄉村也變得宜居,城鄉和諧,生活才能真正美好。因此,中國的城市化不宜把重點放在幾個大都市的發展,而應以建設宜居的中小城鎮群為重點,以利于人與自然和諧,城鄉和諧和應對災害,并使人們有可能得到盡可能公平的公共服務。走出中國特色的循序漸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