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這個監測體系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自然環境及其趨勢的信息,也可更主動地應對國際MRV(可監測、可匯報、可核查)的磋商。
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環境評價體系 隨著國家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環境觀念也在進步,對改善環境的訴求不斷提高,環境建設已成了社會安定和生活幸福的要素和基本建設之一。面對現實存在的環境欠賬,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的分析表明:2020年,如果要保持2000年的環境質量,單位GDP的環境影響要降到2000年的1/4;如果要求環境質量有更明顯的改善,則單位GDP的環境影響要降到2000年的1/10。可見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大氣、水、土壤等三大污染問題都已相當尖銳。因此,在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把環境質量作為科學發展的重要指標,也必須把環境質量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將PM2.5列入空氣質量報告,將同時有助于減少污染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環評指標的相關研究,在此基礎上考慮制定新的環評指南。制定相關環境經濟政策時,要對二氧化碳予以考慮,運用經濟手段達到節能減排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多贏效果。
廣義智能能源網建設 電網是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隨著新能源的發展、信息技術、特高壓技術的進步,使建設一個安全可靠、經濟高效、對新能源友好的智能電網成為必要和可能。我國國情的特點(如能源資源和用戶分布極不均衡)也必然給我國的智能電網帶來中國特色。考慮到氣候變化以及風能和太陽能的比重會逐步提高,我國智能電網除提高對電源側和用戶側的實時監測、智能調節、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外,也宜考慮把氣象、氣候監測網與電網聯動起來,發揮它對天氣的“偵察”功能,也發揮它對太陽能、風能電源側的預測、預報功能,以及對災害天氣的預測、預報功能。電網與氣象網結合,形成“測、報、防、控、抗、救”完整的防災減災體系鏈。更進一步地可使電網、天然氣網、供熱(冷)網、水網和氣象網協同起來,形成一個高效、互動的廣義智能能源網,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基礎設施。
基礎數據庫的形成和發布能力建設 科學發展離不開“心中有數”,完整、準確地掌握事關可持續發展的準確數據,是科學評估和決策的基礎。如能源、環境、生態、生物多樣性、資源、氣候、健康……的系統性的數據。支撐基礎數據的工作包括實際觀測、理論計算、收集整理和評估編篡。在部門和地方工作的基礎上,形成國家的數據庫很有意義。還應逐步作到對全球有關數據的掌握,進行科學的分析評估,并有能力作必要的全球發布。這一基礎工作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不僅會增強我國在氣候變化和在國際領域中的話語權,也是國家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