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接受記者采訪時,李海燕深有感觸地說:“堅持‘圍繞市場,服務社會’的辦學方向,敢于突破舊的思想觀念,是我在職教領域始終不懈的追求!”
“職教情緣”讓她一路走下去
1981年,李海燕辭去平頂山某被服廠技術員的工作,毅然回到了老家周口,創辦了該市第一家職業技術培訓學校——海燕技校。首批才收20多名學員,每人學費18元。
李海燕既當教師又當采購員,創業艱難,但她咬牙堅持。每年很多學生上完初中,沒考上高中,李海燕看準了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20多年來,“海燕技校”逐步壯大,繼而更名為“海燕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如今又跨入高職高專行列,躍升為周口科技職業學院。在專業方面,由最初的服裝剪裁設計、駕駛維修、電子電器專業,到現在開辦有電子通訊、計算機應用、數控模具技術、金屬焊接等10多個社會急需專業。
“訂單培養”讓學生都有工作
學校做強了,生源不愁了,如何讓學生學有所用?
李海燕采取“長短結合、校企聯合、訂單教育、因人施教、適時就業”的辦學模式,使短期培訓和3年制學歷相結合,教育與就業相結合。為此,李海燕經常組織專人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考察人才市場,利用各種手段廣泛搜集用工信息,積極開展勞務洽談活動,拓寬就業渠道,目前已與上海、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的70多家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實施“訂單培養”。“社會上啥專業熱門,我們就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李海燕說。
從這里學有所成的學生“飛”向全國各地。2007年,“海燕技工”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評為“全國勞務知名品牌”。“奧運前夕,廣東一家企業為了要我們的學生,還捐贈了30臺實習設備,價值60多萬元呢。”李海燕自豪地說。
“慈善校長”沒錢也能有學上
周口科技職業學院是所民營學校,李海燕講究經濟效益,但更注重社會效益。從辦學之初,她就在《招生簡章》中規定:免費或減費招收殘疾學員及下崗職工。
據介紹,這些年來共計培訓孤兒和家庭特困生10300多人、下崗職工3990人、殘疾學員4980人,為他們累計減免學費820多萬元。
李海燕的職業教育辦出了特色,辦出了名。該校的辦學經驗在全國得到推廣,被國家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示范性學校”、“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全國辦學先進單位”、“國家職業指導先進單位”。而她本人,也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河南省“十大女杰”等榮譽稱號,被選為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李海燕沒有止步,她心中還有更大的藍圖,那就是在周口東區建一所容納萬人的大學。記者于揚【原標題:兩把剪刀起家 李海燕要創萬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