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的嗅覺總是更加敏銳。原本被資本市場公認為高危投資領域的農業,從2010年開始,已成為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隨著丁磊、朱新禮、柳傳志、王健林等一些行業大佬相繼涉足農業投資,農業越發變得時髦而炙手可熱。
農業投資的風險在哪里?大量資金的介入,能否對這個傳統行業帶來變革?對這個“潛力無限、財富巨大”的產業,如何才能真正抓住機會?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宋豐強。
“投資者需要對農業風險有深入了解”
“一個傳統工業項目,可能幾千萬就能起步,很快就能見效,但是一個好的農業項目,沒有幾個億的資金,沒有幾年時間,根本別想做起來。”宋豐強告訴本報記者。
宋豐強的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在鄭州市郊區的黃河岸邊修建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一開始就是大把投錢,見不到一點收益。幾年之后才逐漸見到效益,建成了規模1.5萬畝的種植養殖,生態旅游加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又延伸了加工業,農產品出來以后通過加工增值。
在他看來,農業投資周期長,投入成本大,如果沒有一定的定力,很難堅持下去。“這些年,如果我繼續做其他行業,企業規模要遠遠大于現在,但農業的魅力就在于,時間越長,對這個行業就越有感情。”宋豐強說。
農業投資的風險還不局限于此。“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業是傳統的散戶式小農經濟,沒有設備購置和更新、沒有技術進步投資,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集約化的基礎條件平臺投入嚴重不足,因此,對農業項目的投入經常會遠大于投資者預先的評估設想。一般的農業投資者往往對這一點估計不足。”宋豐強說。
此外,在宋豐強看來,環境和氣候是對農產品制約較大的基本因素,如漁業、種植業、養殖業均是“靠天吃飯”的行業,產出數量和質量的可控性比較差,價格波動最為明顯,其盈利水平也隨之波動。而近幾年的原材料、農資產品價格等普遍上漲,也推高了農業生產的成本。即使是規模化經營的現代農業也經常陷入低利潤困局,甚至由于成本太高而虧損。
宋豐強認為,讓農民自己去搞現代農業是很難的。“農民規模小、資金少,不懂科技,也不懂市場,中國農戶很多,政府也沒有辦法一家一戶地去扶持。舉個例子,我國目前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科技人員0.0491人,每百名農業勞動者中只有科技人員0.023人。而發達國家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1名農業技術員,農業從業人口中接受過正規高等農業教育的達到45%至65%,差距非常顯著。因此,政府應該鼓勵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生產,鼓勵和扶持農業合作組織,由能人牽頭,跟農業龍頭企業對接,形成利益聯結機制,把農業的效益最大化。”宋豐強說。【原標題:宋豐強:現代農業成功關鍵是建立清晰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