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活動中,顧之川還回顧了魯迅作品進入中學生教材的“時間表”,勾勒出這位文學大家、思想巨人在中學課本中的清晰足跡——
1923年:魯迅作品第一次被推薦給中學生閱讀。當時的國民政府制訂了一個課程標準,叫《初級中學國文課程綱要》,其中有一個“畢業最低讀書科目”,把魯迅的小說作為課外讀物。這個綱要由葉圣陶主持編定,書單則由胡適開出。
昨日活動中,顧之川還回顧了魯迅作品進入中學生教材的“時間表”,勾勒出這位文學大家、思想巨人在中學課本中的清晰足跡——
1923年:魯迅作品第一次被推薦給中學生閱讀。當時的國民政府制訂了一個課程標準,叫《初級中學國文課程綱要》,其中有一個“畢業最低讀書科目”,把魯迅的小說作為課外讀物。這個綱要由葉圣陶主持編定,書單則由胡適開出。
1933年:《孔乙己》被收入由葉圣陶等人合編的《國文開明講義》,算是第一次進入正式教材。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談魯迅,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可以說給以后中國現代文化教育史,尤其是給中學語文教科書定了一個調,從此魯迅在教材中地位被確立,甚至被神化。
1949年后:魯迅文章從初一開始不斷增加,最多的一套教材里有20多篇魯迅作品,先后入選我國中學語文教科書的魯迅作品達32篇。記者范寧【原標題:顧之川勾勒中學課本中的“魯迅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