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人大方,對自己“摳”,“大老板”海濤有自己“舍與得”的算盤:“我們有一部分舍,表面上看沒有直接回報到企業,沒有小得,但回報到社會了,這是大得,關 心群眾,群眾才會支持,沒有這種大環境就沒有企業的小環境,沒有這種大得,企業就沒有小得。這個賬要算好。”
很多記者采訪海濤,都會問“你為啥有這個想法去奉獻社會?”
海濤都會不厭其煩地糾正說:“這不叫奉獻社會,這叫回報社會。”
第三章:做慈善的柔與剛
“每看望一個困難家庭,就不忍心去浪費每一分錢,有錢我就去幫一戶,這比我去吃頓好飯更高興,當你去真正幫那一家,他改善了,很感激,我就會感覺到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范海濤
“潤物細無聲”
大海,能聽見濤聲,卻望不到邊際。海濤助人,也很難說是從哪里開始的。
近的,是領道德模范獎歸來當天,海濤在車上認識了周口的“孝心女孩”謝宇慧,她因帶父親上學獲提名獎。得知小謝的情況后,趁人不注意,海濤從手提包里拿出1萬塊錢,偷偷往小謝外衣兜里塞。小謝有些手足無措:“叔叔,我不要。”“拿著吧,用在急用的地方,可不要浪費,”海濤靠近小謝的耳朵,“每一分錢,不管是哪個好心人給的,都不是那么容易得來的”。“叔叔你放心,我這個家庭條件,舍不得浪費的,也沒有去浪費的地方。”小謝的話,讓海濤鼻子一酸,囑咐:“和誰都不要吭。”
可這事還是傳了出去,有媒體向海濤求證,海濤對記者說:“我們自己做一件事,心里感覺舒服就行了,不需要叫別人知道。”
王增慧是海濤廠里的老員工。2009年夏初,她與海濤去一家工廠考察回來的路上,路過一片甜瓜地,有一個老農在路邊支了個攤,這吸引了海濤的注意,他獨自下車走到地頭。
透過車窗,王增慧看到,范海濤和老農一番攀談后,接連挑選了好幾兜甜瓜。“這兜給俺爸,這兜給俺哥,這兜給……”回到車上,海濤開心地自言自語。
幾個小時后,海濤到家后,囑咐司機把王增慧送回家,并拿出一兜甜瓜跟增慧說:“農家自種的甜瓜,好吃無公害,你出趟門回家,也給你爸媽帶點讓他們嘗嘗。”增慧聽后一陣詫異,“我都沒想到要給我父母帶點,范總想到了,我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