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傳奇“村官”許福卿

2013/10/29 16:49:35 點擊數: 【字體:


    一千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在他的《桃花源記》里,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名為桃花源的田園村落。多少年來,這個寧靜和諧的理想王國,一直漂浮在人們的幻想之中。然而,在今天的新鄉市獲嘉縣,有一個鄉間小村,叫樓村,竟然被不少人冠以今日“桃花源”的美稱。在這里,一座座現代化高科技工廠拔地而起,一排排別墅式的農房鱗次櫛比,一群群充滿朝氣的人忙碌有序,水泥路寬闊筆直,高標準的教學樓典雅別致,蒸蒸日上的經濟活力和殷實富足的村民生活令人羨慕……這就是人們向往的樓村,一個充滿著神奇魅力的地方。很難想到如今文明富裕的樓村,40年前還是一個人均月口糧不足7.5公斤的窮村。時光荏苒,是誰給這個村帶來了希望之光?是誰改變了樓村的命運?是誰帶領樓村人治窮致富奔小康?他就是樓村精神的開拓者、傳奇“村官”——許福卿。

說到許福卿傳奇般的故事,樓村老百姓如數家珍:堂堂大學生甘當農民,無怨無悔;三次調干不赴任,心系百姓;村財千萬元車有多部,帶頭騎自行車;靠科技科學發展,年產5億元;當干部幾十年,沒有吃過群眾家一頓飯,沒有端過群眾家一杯酒,沒有收過群眾一次禮,沒有多占集體一片瓦……樓村干部群眾動情地說:“許書記的‘奇事’,為群眾辦的好事,比比皆是,說都說不完。”

凡是到樓村調查研究或參觀訪問的人們從村史館里走出,腦海里總會有一個印象,許福卿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是新鄉地區農業戰線上的一位老典型。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他始終保持著共產黨員的光榮本色,始終保持著清正廉潔的公仆形象,帶領著人民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在樓村這塊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

如今樓村這個僅有3000口人的村子,集體企業資產已達3億多元。自1986年以來,企業產值每年都以4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6年全年集體企業實現產值5.1億元,實現利稅7265萬元,同比增長46%、108%。樓村已跨入“全國文明村”的行列,許福卿本人也是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許福卿帶領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成績是卓著的,扎根基層、艱苦創業、清正廉潔、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他規范自己的那句“為民法則”——“萬事民為先,以群眾福祉為己任”,已成為他的人生座右銘和無悔追求。

當干部就別怕吃苦吃虧,怕吃苦吃虧就別當干部

許福卿上世紀60年代初從新鄉工業專科學校返鄉務農,他決心像當年全國著名的回鄉務農的知識青年董加耕、邢燕子、侯雋一樣,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大干一場,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就是許福卿的這個決定——回鄉,使樓村的命運得到了徹底改變。

當時,樓村也和全國各地一樣,屬于一窮二白。他放眼望去,村里幾百家橫七豎八東倒西歪,陰時漏雨、晴時露天的草屋雜亂地堆放在蒼茫的天地之間,沒有半點生氣,雖名為“樓”村,實際根本沒有樓的蹤影。幾千畝土地坑洼不平,冬天白茫茫鹽堿一片,春夏黃丫丫,茅草叢生,野鳥啼饑,滿眼生愁。糧食畝產僅有幾十公斤,棉花不足10公斤。

面對一片凄涼景象,許福卿思緒萬千:當時能讀到大學的人并不多,他按說應是一名幸運者。如果離開農村,憑著個人的條件到城里謀個職業完全有把握。他自覺自愿選擇知青返鄉之路,決意扎根農村,把自己的命運和全村群眾的命運拴在一起。

許福卿從大學回到樓村務農,他從生產隊會計、隊長干起,到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再從上世紀70年代初走上全村最重要的領導崗位,直至如今,40多年的艱辛歷程中,一直有一個信條鼓舞著他:當干部就別怕吃苦吃虧,怕吃苦吃虧就別當干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使群眾吃飽穿暖,趕走貧窮,許福卿帶領大家平整土地,翻土壓堿,除草墾荒,修渠灌田。寒冬臘月,北風怒號,滴水成冰,他推著獨輪車,奮戰在田野,指揮在工地,雙手凍得僵直,兩耳凍得發麻,臉上的熱汗卻不停地往地下流。酷暑三伏,烈日當頭,熱土燙腳,他和大伙一塊推土修渠,揮锨掄鎬。每天出工時繁星滿天,每晚收工時滿天繁星。群眾說,我們和福卿一塊下工,剛回家才端上飯碗,廣播里卻又聽到他說話的聲音。一位90多歲的老太太說:“福卿這孩子總是像個鐵人似的,難道他吃鐵了,整天都有那么大的勁兒。”經過10年苦戰,全村近3000畝土地全部平整深翻了一遍,村南村北兩條總長為4000米的地上支渠橫貫其間,然后斗渠毛渠,難計其長。兩條支渠在村東共產主義渠西岸匯合處,建起了一座大型電灌站,3個混流大水泵同時開閘,日夜不停。水循渠行,縱橫田間,使靠天收的土地全部改造成了水澆田。

有一年春節剛過,河水里殘冰尚未消盡,村里正在抗旱澆麥,提灌站水潭里的一臺水泵突然發生故障。如果把它拉出水面檢查,卸卸安安,肯定延誤時間,影響澆麥進度。許福卿和大伙分析原因后,決定自己先跳下水里蹬蹬情況。“我先下去試試!”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他已將棉衣甩向一旁,“撲通”一聲扎進了兩三米深浮著薄冰的渾水池中。50多歲的副書記張清林和另外一名村民隨即跳入水中,3個人攜手,查到了故障,又竭盡全力掏出了堵塞水泵拍門的磚塊、亂草、雜物和污泥。水泵恢復了功能,可被群眾從水池中拉出來的許福卿和另外兩人,卻嘴唇發青,渾身瑟瑟發抖,上牙不停地叩著下牙。看到此情此景,在場的無不為之感動。

許福卿的腳有個痼疾,每到秋冬之際,總會皴裂,口子長則盈寸,短則數分,常常血流不止。每逢此時,他都要用膠布緊緊貼住,走起路來總是一晃一晃的。有一年天旱不雨,渠水水位下降,村里正急著抗旱澆地,需要從共產主義渠渠底挖一條深溝將遠處的水引來。渠底全是砂礓,大如蠶豆,堅如碎鐵。許福卿毫不猶豫地跳進泥水中,帶頭挖溝。裂口的腳,踩著砂礓,就像踩上了鐵蒺藜,似亂箭穿心,疼痛加劇。豆大的汗珠從他臉上、身上紛紛落地,他毅然堅持。別人勸他上岸指揮,他說:“這點小病算個啥!”等挖好通水時,他腳上的膠布不見了,所有的傷口都流著血。

許福卿和鄉親們的血汗沒有白流。就在這用血汗灌溉的土地上,坑平了,草除了,堿消了,鹽退了,原來靠天收的土地全部變成了一馬平川的水澆田,破天荒地開創了畝產小麥400公斤的新紀錄。為了提高糧食品質,改河灌為井灌,2002年,全村又投資100多萬元,打了72眼機井,并配上電纜、水泵等設施,使水利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如今是農業上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和畝產噸糧,土地實行集體耕、耙、播、灌、收、秸稈還田“六統一”,費用由村里統一支付。就這樣,許福卿帶領干部群眾長期艱苦奮斗,硬是把樓村這片高低不平的茅草地一步步打造成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當全國大多數農村都在為吃不飽肚子而發愁的時候,樓村人溫飽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

許福卿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新鄉網 2007-05-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