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災害,是河南發生頻繁且危害極大的自然災害。張鈁幾十年救災生涯中,痛感其危害。因此,他的救災工賑活動中,有多次活動與水利相關。且早在1928年,馮玉祥和張鈁,開始創辦水利工程學校,培養稀缺水利人才,為最終解決這一自然災害,儲備技術力量。
工賑一方面能安置大批災民,使他們有工作有生活來源,另一方面,使得災害對自然環境及水利工程等造成的破壞得以修復,新工程可防止以后災害發生,并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修路等。
張鈁的長效賑災舉措,還有教育。
歷次大災,災民主體是農民。災荒與饑餓,對于他們品格的平衡與完整,起直接瓦解作用。災荒中,延續生命成了他們的唯一希望,他們在逃災過程中素養自然下降,且他們對后代的希望中,也剝離了讀書等信息,這將給社會的延續和發展帶來巨大的傷害。張鈁教養結合,積極辦救災學校,不斷提高人口素養,“救心甚于救人”,其實思慮深遠,也是更長效的救災機制。
強烈的民族性也是其突出特點。比如1942年和1944年兩次賑災中,他都不忘告知災民,應將抗日放在首位。
張鈁在中國近代慈善史上,還因其身份的特殊,實現官賑和義賑的良好結合,往往能辦到其他慈善團體和個人無法辦到的事情。比如他數次跨地域的大規模移墾,大大拓展了救濟范圍,延伸了河南慈善救災事業的空間。
“張鈁因其身份的特殊,還促進了政府與民間慈善救濟的溝通協調,使得慈善救災聯動性加強。”何旭娟道。【原標題:“張鈁的救贖——一個河南人和三次大豫災” 張鈁賑災有濃厚血緣地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