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慈善救災事業,以博施濟眾為目的,養、教可稱其重要的兩個方面。
中國傳統慈善機構大都重養輕教,這種情況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變。
隨著西方慈善思想的傳播,近代人們對這一問題有了新認識:“今者中國各善堂養則有之,教尚未備,且以言夫養……此外,即或有義塾以訓貧孩亦唯是略能識字文義。”《申報》曾發社論道。
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大慈善家熊希齡認為:“慈善救災主要是救人之身,慈善教育則是救人之心。”他又道:“在當時國家腐敗、政治墮落、軍閥統治的社會條件下,人的身是救不勝救的,而欲真正使人得救,就必須先醫治這個社會。而欲醫治這個社會,就必須先醫治人心。”他以自己的實踐,摸索著教育救災的道路。
張鈁受中西方慈善思想的熏陶,在其數十年慈善救災生涯中,矢志不移于教育救災。
1930年,他在開封貢院成立災民教養院,為輟學青少年復學復課,鼓勵他們在“困難中磨練意志,刻苦讀書”。
1944年,河南淪陷后,逃往陜西的災民中有中學生350余人,張鈁設法安排他們上學,并發給補助。
但凡時局稍微安定,張鈁就要辦學。他深信:“蓋養之者,飽暖一時;教之者,飽暖終身也。”他希望通過教育,改變更多底層百姓的命運。
張鈁先后創辦了鐵門小學、觀音堂煤礦子弟小學、河南省水利工程專科學校、嵩岳中學、西北中學等。他認為,讀書目的應該是“有志之士,當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他所認為的“做大事”,就是做利國利民的事。
抗戰時,河大多次搬遷,許多師生逃到西安,張鈁利用旅陜河南同鄉會會長的名義,給予這些流亡學生極大幫助,幾乎有求必應。
被他資助完成學業的孟志昊撰文道:“張鈁身為儒將,保護文物,刻印古籍,重視教育,扶持河大,興辦學堂,扶持貧困,自助學生,受益者何止萬千,成才者其數無算。”
創辦四所中小學開啟民智
新安鐵門小學是張鈁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1921年初秋,在廢除舊式私塾的基礎上,張鈁以廟宇為校舍,將云頂山麓林泉寺300多畝地劃歸鐵門小學作學田,學生費用全免。小學有六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每班30~35人。
張鈁聘了一批名師,如凌素瑩,是清末舉人、留美生、漢學家,每講經論典,重考據不空談。鐵門小學學生,如孟志昊、白芷潔、安永錫、郭質等,大都成才。
1925年,張鈁創辦了觀音堂煤礦子弟小學。創辦原因是,早在1922年,張鈁在陜縣開辦了觀音堂煤礦,看到礦工子弟失學,便動念辦學。
他在煤礦附近蓋起十多間校舍,全校100多名學生大多是礦工子弟。
1939年8月,張鈁創辦嵩岳中學,校址設在嵩縣德亭鎮。張鈁將辦學宗旨定為“繼承學術,鉆研科學,團結抗日,收復失地,發揚民族正氣,振興中華文化”。
一年后,學校轉到鐵門鎮,孟志昊任教務主任,張鈁三女張廣嫻(大夏大學畢業)、長媳宋丕東(德國留學生),都在校任教。當時一般中學老師月薪30元,河大助教月薪60元,嵩岳中學老師月薪100元。教師燒煤由觀音堂民生煤礦免費供給。待遇優厚,名師云集。
遷到鐵門鎮后,學生宿舍不夠用,張鈁將私家花園“蟄廬”(現千唐志齋)騰出部分房屋,作學生宿舍。遷校時,張鈁宴請全校老師,道:“宋代四大書院,河南占了兩個,對于河南學術思想社會風尚影響很大。現在國難當頭,日寇入侵,原因就是我國科學文化落后,民氣不振。今天辦這個中學,就是要開啟民智,并為辦嵩岳書院奠定基礎。”
這所學校,進步空氣很濃,學生中有多人走上革命道路。
1943年,張鈁在賑濟河南逃陜難民時,發現很多失學學生,便設法將河南力行中學由盧氏山中遷至陜西,改為西北中學,校址設在西安五味什子街中段原“中州會館”內(河南旅陜同鄉會所在地)。自任董事長及第一任校長,學校一切經費,由他籌措。
為辦西北中學,張鈁除自己捐資外,還多次發起募捐,并曾邀常香玉、崔蘭田到西安義演。該校教育質量一直維系較高水平。“在西安市中學中,不論期考或畢業升學,西北中學總是名列前茅。”《西安文史資料》記載。新中國成立后,此校被西安市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