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縣篤忠鄉人王武奇,1944年5月逃到西安。他打聽到張鈁住在冰窖巷,就去公館門前守候。碰巧見張鈁出來,他上去請求“給個生活辦法”。張鈁問:“會不會啥手藝?”他道:“我在家是鐵匠,鋼水活兒都會做。”
張鈁道:“你到公館登記一下,我現在給你一千萬元(時幣),將打鐵工具置齊,還余點錢做生活費。”王武奇在西安附近縣里開始做活,過得還不錯。
請常香玉義演賑災
為擴大賑災及抗戰影響,張鈁還請來常香玉義演,大造聲勢。
常香玉少年成名,1937年五六月間,她帶戲班到尉氏演出,某軍官逼婚,她逃回開封,戲箱被扣。經人介紹,常香玉認識了張鈁夫人,拜張鈁為干爹,張鈁也幫其解困。
1944年春,常香玉嫁給陳憲章時,張鈁是證婚人。
1944年,常香玉演藝生涯走上頂峰。應張鈁之邀,她開始長期在西安、寶雞等地義演,名噪三秦,轟動西京。所演節目,主要有《花木蘭從軍》、《穆桂英掛帥》、《賣苗郎》等。
“常香玉的義演,對廣大民眾作了充分發動,除無私支持賑濟,從河南青年災民到西安各界青年,紛紛參加抗日隊伍。駐西安抗日軍隊士氣更高,枕戈待旦,迫切要求到前線殺敵。”《張伯英將軍》中道。
亂世義演,時有亂子發生。1944年麥收前,常香玉到寶雞義演,此地是國民黨部隊后勤醫院所在地,中條山失守后,大量從前線退下來的傷兵在此住院。
其中有兩個傷兵無票滋事,被禁入戲院。之后兩傷兵買票入戲院,在舞臺上引爆一顆炸彈,幸而彈皮高飛,未傷到人。張鈁將其執行槍決。此后再無搗亂者。
張廣瑞回憶,除香玉劇社外,張鈁還發動逃陜多個豫劇團體和陜西秦腔劇團進行義演,既賑災,同時又救活了劇團。
張鈁對這些劇團十分關懷。“祖母、父親及我都是陰歷六月十六生,父親將生日禮金禮品拿出95%,贈給各劇團,做戲衣及平常使用。多年如此。”張廣瑞道。
助哭訴團為河南減賦
1946年,河南省參議會發起成立了河南災情哭訴團,去南京向政府請愿,要求給河南減輕賦稅,收效不大。哭訴團來到上海,找到寓居上海的張鈁,張鈁給他們極大幫助。
哭訴團抵達上海次日,張鈁在四馬路杏花樓請哭訴團吃飯,為其造聲勢。這次小型宴會,除了哭訴團成員外,并無新聞界人士參加,但第二天上海幾家大報都發了消息。
“哭訴團在上海的活動,很大程度上依靠張鈁,不但需要他籌謀指導,還要利用他的影響與多方面接觸。一些重大活動中,他要親自出馬。”哭訴團成員王瘦梅撰文回憶。
張鈁住在復興南路虞洽卿公館。“哭訴團多次到那里同他商討,研究行動計劃。在他的幫助下,我們取得了杜月笙的支持,浦東同鄉會還同意哭訴團在其八樓會議大廳舉行招待會。這次招待會,是哭訴團上海活動的高潮。”王瘦梅道。
招待會出席100余人,孔祥熙也到了。團長張鴻烈致詞:“……抗戰開始,河南水深火熱……但出糧出兵,一直為各省之冠。河南有功于國家,國家有愧于河南……抗戰勝利后……政府向河南進行征發,致使民窮財盡的河南,又淪為人間地獄……”
張鴻烈致詞后,孔祥熙致詞,贊揚了河南人毀家紓難的愛國精神,證實了河南人抗戰中負擔畸重,并表示:“愿竭盡綿薄,幫助河南救災。”第二天上海所有大報都發了這一消息。
招待會后,哭訴團拜訪了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代表艾奇頓,請求為重建黃泛區調撥物資。后果然調撥到大量物資。
不久,中央糧食部用公文通知河南方,同意減免部分田賦和軍糧。
這些收獲,是因為哭訴團上海之行,在輿論上引起重視,并取得社會支持。張鈁運作其間,功不可沒。
同年4月,張鈁為救助安置在陜的河南難民,寫給開封善后救濟總署河南分署馬景森署長兩封信,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留存。
信中表示:“陜境豫籍難民,尚不下二百萬人……引領待救,情實堪憐。”請對方速速施行,并請“在陜設辦事處妥予救濟”,以及“在豫陜交界設立接運站,資送復員之難民,多帶藥品,沿途施治”。 □記者 盛夏 實習生 李夢竹 通訊員 王亞飛 文圖【原標題:“張鈁的救贖——一個河南人和三次大豫災”系列四 一次持續五年的賑災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