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母親,孫長林的眼睛濕潤了:“母親帶著我,提著籃子,還有一根打狗棍。那時家家都缺糧,十家有一家能給一點就不錯了。有次一戶人家給了碗底那么一點稀飯,母親對我說:‘這個稠,你喝。’母親就是這樣對待孩子的,母子之情,我永遠忘不了。”
7歲時,連年的饑荒使河南饑殍遍地,時任國民黨河南省主席的張鈁在河南省省會開封開粥棚舍飯,母親杜氏又帶著孫長林到開封吃舍飯。“所謂舍飯,就是每天早晨給你打一勺小米稀飯,叫你餓不死。”
當時開封城里有錢人出殯,要找人打靈幡,7歲孫長林舉著沉重的靈幡從城里走到城外墓地,完了東家給發兩個銅板。兩個銅板能買一根油條,孫長林買了半根油條和母親分著吃。
求學萌發抗日思想
10歲時,孫長林開始讀書,在家鄉澠池一個半私塾學校。
“第一次上學,沒有學費,給老師磕個頭,就當學生了。”
上完私塾接著讀村里的完小,完小包括一至三年級的初小和四至六年級的高小。六年時間,孫長林因為成績好跳過兩次級。
15歲,孫長林完小畢業,要到縣里上師范班。但家境貧寒,孫長林無力承擔。校長看孫長林是個好學生,就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讓他在學校做一些雜活。
“雜活就是給老師鋪被子,倒尿盆,清理衛生,打掃校園,打上下課、上下班那個鐘,寒暑假放假,我就住到學校里看校,就干這個。”
作為報酬,學校把半畝地交給孫長林耕種。
孫長林說:“當時我讀古文比較多,記得王勃有一句話:‘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對我觸動很大,是我學習的動力。”
師范班老師對學生要求極嚴,后來孫長林對很多古詩詞、古文能夠信手拈來,得益于在師范班打下的基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在孫長林的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種子。
當時,澠池鹿寺村南邊有一個戲臺,學校組織在那里演出話劇《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劇情表現的是日本鬼子侵占中國東北后,許多人背井離鄉,主人公兄妹兩人從東北逃亡到關內的故事,劇中孫長林演逃亡的哥哥。
投身革命走上革命道路
抗戰開始不久,迎來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孫長林的家鄉來了八路軍。至今,澠池縣還有八路軍兵站。
孫長林看到八路軍到他們村收糧,收多少糧,就給百姓多少錢,和氣、善良的八路軍給孫長林留下了好印象。
1938年8月1日,薄一波創建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招生,孫長林當即決定報考,那一年他17歲。
報考并被錄取后,孫長林回家和父母商量。
父母問他:“你覺得呢?”
孫長林說:“我得去!”
父母說:“你想去就去吧。”
當天晚上,孫長林背著學校,同另外一個同學一起離開家鄉。在兩位招生委員的帶領下,他們從觀音堂坐火車到潼關附近,翻山越嶺經過韓城,從黃河壺口瀑布一帶坐小船渡黃河到達山西隰縣。
“決死隊”學習班的師資水平非常高,主要教員都是共產黨員。其中有北大一個60多歲的老教授給他們講政治常識課,為學生講社會進化史,讓孫長林明白了社會是發展前進的,將來的共產主義才是人類社會的最終目的;讀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使孫長林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孫長林說:“在這里讀了先進的書,我的思想就武裝起來了。”
1939年春,國共合作開始出現裂痕。同年12月3日,國民黨第六集團軍總司令陳長捷奉閻錫山命令,在永和地區襲擊“決死隊”,同時在隰縣、大寧、永和等縣殺害抗日干部,制造了著名的“晉西事變”。
“晉西事變”后“決死隊”培訓班無法繼續學習,孫長林被分配到八路軍115師晉西支隊政治部任通訊員。當時政治部宣傳科的干事都是有名的知識分子,如干事阿斯、潘也如、韓川等。因此,孫長林的文化素養迅速提高,為他日后投身教育事業,投身民間文化收藏打下了堅實基礎。
激情燃燒的戰斗歲月
回憶起當年的戰斗生涯,孫長林非常動情:“部隊從晉西南轉戰晉西北,11月河里結的都是冰,我穿的還是單衣。過封鎖線時,敵人機槍大炮追著打,我掉進河里,爬上岸走路時衣服結冰嘩嘩地響。”
“在過山西綿山時,一個人帶一個炒面袋,餓了就抓一把吃。吃了沒水喝,渴比餓還厲害。實在走不動了,指導員在后面喊‘不走就要死。’山坡上騾子蹄印里有點水,趕緊喝了,總算是過了綿山。”
孫長林感慨:“人這一輩子啊,怎么死很難說,有多少戰友都倒下了。”
有一次,他們遭遇了石友三的衛兵團。
石友三,字漢章,是吉林長春人,一生曾先后投靠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汪精衛、張學良、日本人和共產黨,又先后背叛,被人稱為“倒戈將軍”,是個有名的大漢奸。
孫長林回憶:“他那個部隊厲害,一人一個大刀片,沖鋒時把槍放下,掄起大刀往前沖。”
“我們一個人帶三盤子彈,還有機槍,他們不知道我們是主力部隊,不知道我們的力量這么強。地里的高梁稈都被打斷了,打的敵人成片倒下去。”
1940年冬,部隊與日寇激戰數次之后,轉移到了沂蒙山區費縣天寶山一帶進行休整。隨后的兩年,孫長林的部隊一直在山東費縣一帶對敵人進行流動戰爭,這是孫長林軍隊生活中最困難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