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孫長林的母親過世,由于家鄉澠池是敵占區,孫長林無法回家,對母親的懷念和愧疚成為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革命隊伍的第一批稅務干部
1942年秋,孫長林部轉戰江蘇蘇北的贛榆縣一帶。1943年2月26日,師晉西支隊整編為115師教導2旅。
1943年,根據地在濱海地區成立貿易稅務局,這是全國第一個在根據地搞的經濟建設試驗點,組織抽調了近百名干部充實到該機構,孫長林是其中一員。
濱海貿稅總局工作主要分兩塊:組織商業貿易,負責征收地方上的屠宰稅、出口稅、鹽稅、香煙稅。就這樣,孫長林告別軍旅生活轉入了地方經濟工作。
1944年夏季,上級組織決定在山東諸城膠縣邊區開辟新的根據地,孫長林被派到諸膠邊區開展工商稅務工作,擔任濱北分局諸城直屬站站長。當時只有孫長林一個人,是個真正的“光桿司令”。
赴任前,組織給他配發了一支土造***和五發土造子彈。
諸城直屬站只有一個村子能活動,周邊全是敵占區。
孫長林說:“就像《亮劍》里說的那樣:‘給你人,給你槍,還要你干什么?’我到直屬站就開始搞槍、發展隊伍,那時就是這樣開展工作的。”
他聽說鄰村一個敵團長回家了,身上有支***,就連夜帶三個人抓了那個敵團長,繳獲了一支馬牌***,還有二十粒子彈。這時,他試了試配發的土造***,結果五顆子彈全是瞎火。
就這樣,孫長林發展起一支十多個人、十幾桿槍的隊伍。
1944年下半年,諸南縣局在六汪集成立工商管理所,孫長林任所長。六汪集是膠南縣的一個鎮,地處丘陵地帶,北面二十多里外就是敵人的據點。
斗爭非常殘酷,孫長林根本不敢在一個地方過夜。他的副站長、通訊員先后被敵人打死,他自己幾次死里逃生。
對文物的保護和收藏
1949年,孫長林跟隨部隊進入青島,分配在青島進出口外貿局擔任調研室主任。時年27歲的孫長林不抽煙、不喝酒,就喜歡買一些小物件,這就是他收藏的開始。
1958年,孫長林調到煙臺工作。根據煙臺地委專署的決定,他部署建立起煙臺專區文物陳列館(煙臺博物館前身)。
在孫長林的領導下,專區博物館征集、收購、搶救和保護了大量散落在民間的珍貴文物。
一次,孫長林發現黃縣丁家存有70多件舊字畫,準備當燒材用。他立即通過行署撥專款將這批字畫收購,著名佛教題材古畫《紅衣佛像圖》便在其中,還有許多字畫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孫長林調離煙臺時,還把自己許多藏品無償捐贈給專區博物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國家許多領導人到煙臺,均對孫長林的文物保護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在文物保護和收藏方面,孫長林出手大方。
一次到濟南開會,他在濟南文物商店看到一幅徐渭的花卉長卷。這幅畫是徐渭晚年的重要作品,要價600多元。這對當時一個月只有幾十塊錢的孫長林來說是個很大的數字。
孫長林賣掉了自己收藏的兩幅明代畫,拿出所有的積蓄,還借了一筆錢,才買下了這幅畫。
在煙臺工作期間,孫長林的工資是比較高的,他卻因為買藝術品經常向同事借錢買飯票。孫長林一家的生活非常儉樸,孩子們穿的衣服總是補丁加補丁,好在妻子、孩子對他十分支持。
孫長林說:“文物到了我手里,那就是珍寶!”
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浩劫中,我們應該感謝孫長林這位慧眼識寶的文物專家,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珍貴文物得到了保護,使這些中華文明的精粹得以傳承,并得到新生。
孫長林和藝術家的交情
收藏中,孫長林與黃胄、黃永玉、龐熏琹、華君武、李苦禪、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等藝術大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孫長林說:“能和他們成為朋友,一是對他們的尊重,二是以心交友。”
在他的藏品背后,還有許多故事。
孫長林和黃胄是好朋友,有次黃胄以“少女和驢”為題畫了一幅國畫,畫中的少女露出了肚皮。黃胄為畫題款“孫長林命畫”,還調侃說:“將來如果要挨批斗,我就說是你讓畫的。”
一次黃永玉帶了6個藝術家在孫長林家里吃飯,吃完飯黃永玉說:“我得給你畫張畫。”這頓飯的收獲是讓孫長林收藏了一幅一張黃永玉提筆作畫,黃苗子題詞,還有華君武、楊明等多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的一幅佳作。
李苦禪也是孫長林的好兄弟,至今孫長林還保存著李苦禪寫在宣紙上給他的一封信,李苦禪在信上寫道:“如果哪個朋友需要畫,告訴我一聲。”
創建山東工藝美院
1976年,孫長林任山東省二輕工業廳副廳長和黨組副書記。
此時,工藝美術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
隨著工藝美術品出口的增加,山東省內眾多工藝美術企業缺乏工藝美術設計人才,孫長林籌劃建立一所高等工藝美術學院。
孫長林說:“1981年我們的工藝美術出口創匯排各省第一位,但廣東、浙江等地追趕勢頭強勁。我們必須從設計上進一步發展,這就需要高級設計人才。”
1982年,由孫長林牽頭寫成了書面報告《關于建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的提案》呈交給中共山東省委。在常委會上,建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提案獲得通過。
但是,一些部門卻強調辦學存在的許多實際困難:沒錢,缺師資力量。
孫長林說:“錢的問題,不用財政撥款,由二輕廳負責籌集;師資問題,可以‘先建廟,后請神’。”
1982年9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把山東省工藝美術學校改制為山東省輕工業學院工藝美術分院,孫長林由二輕廳調到山東輕工業學院工藝美術分院擔任黨委書記。
學院創建之后,孫長林憑借自己在全國藝術界的人脈,很快聘請到了十幾名教授,使學校的教育工作快速進入正軌。
1992年,國家教委正式批準設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成為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之后,中國成立的第二所獨立建制的工藝美術學院。學院成立后的幾十年間,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工藝美術人才。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楊新力說:“孫長林能把那么多藝術家凝聚到自己的身邊,投身到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建設與發展之中,這就是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發掘民間工藝之“美”
孫長林常說:“美術的靈魂在民間,民間是美的海洋、美的源泉。”他每年都到全國各地去收集、購買大量的民間工藝美術品。
在收藏過程中,孫長林認識到對傳統工藝美術重新發掘的必要性,而他對魯硯的發掘、試制,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
自古山東就是一個硯品大省,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魯硯也成為歷史的絕響。孫長林嘗試開發魯硯,他帶領山東省工藝美術公司經理何振茂、藝術家石可等人到山東各縣市區進行調查,終于在淄博發現五種可以制硯的石材。孫長林隨即展開“復活”魯硯的嘗試。經過努力,魯硯在山東得到了重新開發。1978年8月,“復活”的魯硯在北京舉辦了一次大型魯硯匯報展,展出近百件硯臺,影響極大。
孫長林把發掘民間工藝美術之美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在他的影響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教學實踐也偏重于從民間傳統汲取養分。
“讓藏品有個好歸宿”
2002年,在孫長林八十壽誕之際,孫長林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捐贈陶瓷160件、中國民間年畫1300件、漢畫像石拓片300張、民間玩具250件……
隨后,孫長林又多次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進行捐贈,先后捐贈藏品4625件。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為此專門建立了“孫長林藝術收藏館”。
孫長林捐贈的這些藏品是他幾十年間精心所藏,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極高,其中有多件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