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說:“孫長林捐贈的藏品,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難以估量。”
孫長林說:“我是一個收藏者,也是一個保護者。把散落于民間的藝術品挖掘和整理出來后返還社會,以系統的藝術載體的形式返還于現代設計教育,這是藝術品的最好歸宿。”他還說:“藏品的傳承有很多方式,給子女,是傳承;送朋友,也是傳承,但問題是要傳承給最有用的地方。讓這些藏品得其所以,到它們應該去的地方,我早就有這樣的想法。”
孫長林的決定,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
孫長林女兒孫芬說:“父親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當成自己的一個孩子,父親對孩子的付出是無私的,他的決定,我們家人都能理解。”
孫長林捐出自己的畢生收藏之后,目前仍然一邊收藏,一邊捐獻。
女兒孫玲說:“父親希望完善自己捐建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博物館館藏,因此每發現一件好東西,他都想買下來捐過去。”
對家鄉的熱愛
2011年,大病中的孫長林想回家鄉看一看,但醫院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不同意。他又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學校,學校也不贊成。孫長林說:“我就這么一個愿望了,沒有時間了,希望你們支持一下吧。”
孫長林對故土的思戀之情讓人動容,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馬上派了汽車送孫長林回家。
回到老家,家鄉發生的巨變令孫長林欣慰,他還專程去看了看新落成的仰韶文化紀念館。
采訪中,孫長林對家鄉的仰韶文化念念不忘:“仰韶文化是中國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仰韶文化的發掘是開創性的,對我們整個文化,特別是新石器文化的開發起到了帶頭作用。”
孫長林說自己雖然沒有專門研究過仰韶文化,但根據自己收藏的部分陶片,他認為在彩陶方面,仰韶彩陶要比馬家窯的質量高一點。
孫長林說:“仰韶文化的亮點,在于怎么使它在三門峽發出更燦爛的光彩。如果大家到了澠池,都想去看看仰韶文化,那就說明成功了。”
對于新落成的仰韶文化紀念館,孫長林建議:“我有個想法,覺得館中仰韶文化不突出,應該突出仰韶文化,其他的涉及就可以了。”
孫長林對故土的眷戀,也源于他心底對澠池家鄉淳樸民風的信念。
“文化大革命”期間,孫長林在山東煙臺受到強烈沖擊。在被殘酷批斗的時候,孫長林對始終不離不棄陪伴著他的妻子張淑媛說:“沒有什么,不行咱就回澠池農村種地,我的老家容得下我。”
而妻子的回答也令人動容:“咱們一塊兒。”
家鄉,是每個人的精神家園,也是孫長林精神力量的源泉。在故鄉水土養育下成長起來的孫長林,為中國的工藝美術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故鄉人,也為他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鏈接:
白陶: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白陶。至商代,由于燒成溫度提高,原料的淘洗較為精細,白陶質地更加潔白細膩。商代后期白陶燒制已達鼎盛時期;豆: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來盛放腌菜、肉醬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銅器里,青銅豆還是一種禮器。這幅配圖是一件“白陶高柄鏤空豆”。作者:李海峰【原標題:黃河之子——孫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