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曾任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現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在計劃和投資體制改革、宏觀經濟調控、中長期發展政策等領域,都有較深的研究和獨到見解。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230期日前召開。論壇成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發表了題為“圍繞發展方式轉變,凝聚改革共識”的主題演講。鄭新立說,按照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到2022年中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經濟總量也有可能趕上或超過美國,這要求中國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只要各方能夠凝聚改革共識,改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同時通過改革來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激發消費、第三產業、科技、勞動力以及資本五方面的潛力,就能保證未來20年繼續平穩較快發展。
通過改革可實現20年平穩較快發展
根據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預測往往落后于實際,對中國通過改革把潛力釋放出來所形成的巨大能量,人們往往估計不足。
鄭新立從當前的經濟形勢談起。他說,在去年第四季度之前,我國的經濟增速出現了連續七個季度的下滑。到去年第三季度已經下降到7.5%以下。因此,去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上半年經濟形勢的時候,針對經濟下滑的嚴峻局面,作出了重要的決策,就是把穩增長放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位置。隨即在去年下半年,政府采取了包括適度松動銀根、重新開工一年前凍結的部分項目、批準十幾個城市8000億元的地鐵建設規劃等多種措施,使得經濟在第四季度開始回升。
能不能把這種回升的態勢繼續保持下去,是今年宏觀調控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根據公布的數據,2月份C PI已經上漲到了3.2%。在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和穩增長這兩個目標中間怎么做出正確選擇,是把抑制通脹放在第一位還是把穩增長放在第一位。鄭新立認為,今年還是應該把穩增長看作經濟運行中面臨的主要矛盾,這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的要求。
十八大提出,2020年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按這一要求的增長速度測算,那么到2022年,我國的人均G D P就可以達到世界銀行規定的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分界線12000美元以上。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我國經濟總量也有可能趕上或超過美國,這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然而這也意味著,達成這一目標之前的十年將是艱難爬坡的十年。根據世界許多國家的經驗以及世界銀行的課題研究,發展中國家達到人均G D P 3000美元到5000美元比較容易,但是想從5000美元再往上躍升到12000美元就非常難了,所以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上有幾十個國家人均G D P都達到了4000-5000美元,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真正能夠走上高收入國家臺階的也就是東亞的幾個國家 。巴 西 前 年 人 均G D P已 經 達 到 了12000美元,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但是去年貨幣貶值,又退回到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鄭新立說,中國經濟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一定不能用老經驗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未來十年我國遇到的問題都將是前三十年沒有遇到的,這就需要通過改革,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來解決。此外,經過過去3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社會領域積累了很多矛盾,包括收入分配不公、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社會穩定的挑戰。解決這些矛盾,也要靠改革,通過改革來為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