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夔年輕時聰敏過人,對古代音律、樂器制造、器樂原理和音樂創作理論造詣頗深。靈帝中平初年任雅樂郎,從事演奏雅樂。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因病離任。杜夔回到家鄉后,雖然州郡官員備禮征召,杜夔都謝絕了。此后因躲避戰亂逃奔荊州,依附荊州牧劉表,受劉表之命,為漢朝天子配制雅樂。劉表死后,杜夔又追隨劉表之子劉琮,劉琮投降曹操后,杜夔也歸到了曹操手下。
曹操任命杜夔為軍謀祭酒,主管音樂教育,參與辦理太樂事宜,并受命創制雅樂。
杜夔深通音律,絲竹樂器無所不能,但在當時動亂之中,傳統的樂律和樂曲皆已失傳,杜夔只能依照自己研究的心得,暫時完備樂律制度。
雅樂就是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等大典所用的音樂舞蹈。在受命創制雅樂過程中,杜夔查考歷史材料,精心研究,制作了各種樂器,并恢復了古代的一些樂曲。他揣摩表現內容,同時依靠能唱雅樂歌曲的鄧靜和尹齊,能唱宗廟祭祀歌曲的歌師尹胡,能跳文舞、武舞的舞師馮肅和服養,并取其所長補己之短,創制出的雅樂深得曹操滿意。
杜夔也是一位出色的音樂演奏家,據《琴史》、《琴議》記載:杜夔最擅長演奏的是《廣陵散》,魏末的大音樂家嵇康也喜歡演奏此曲,就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里學來的。杜夔還整理譜寫了舊雅樂《鹿鳴》、《騶虞》、《伐檀》、《文王》等四支古曲,到晉代還廣為流傳。
曹操的手下有一位鑄鐘工名叫柴玉,制作的樂器技藝精巧,他鑄的鐘深受達官貴人所喜愛。但柴玉有個毛病,就是愛貪小便宜,在為皇宮制鐘時,他多次在原料配方上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杜夔對金石絲竹八音的熟悉程度可謂爐火純青,憑著耳朵對各種音律的敏感,他能辨聽出銅鐘聲韻的清濁,斷定柴玉鑄鐘時做了手腳,多次令他重鑄,柴玉不但不聽,反而說杜夔有意為難他。兩人的官司打到了曹操那里,曹操的音樂素養也很高,他經過反復試聽辨別,方知杜夔知音之精,而柴玉做假之巧,曹操一怒之下就打發柴玉去喂馬了。
曹丕即位后,杜夔被任為太樂令、協律都尉,主管校正國家樂律的工作。曹丕偏偏喜歡柴玉而對杜夔存有偏見,在一次賓客集會上,曹丕故意捉弄杜夔,讓他在客人面前吹笙鼓琴演奏音樂,杜夔認為自己所演習的是雅樂,場合不適宜,所以面有難色,不愿從命,曹丕不高興了。杜夔跟從曹操屢有成就,這時也產生了不滿情緒,曹丕找借口罷免了他的官職,不久杜夔憂郁成疾而死。
杜夔不僅是造詣很高的樂師,又是制造樂器的巨匠,同時他還“遠考諸經,近采故事,教習講肄”,向門徒傳授先代古樂理知識、器樂知識和雅樂的創作知識。他教授的學生,如洛陽人邵登、張泰、桑馥都先后官至太樂丞(太樂令的副職),下邳陳頏后為司律中郎將。
杜夔繼承發揚了先代的古樂,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留存了極其寶貴的財富!度龂尽氛f“其好古存正”,對杜夔在音樂上的貢獻給予頗高的評價。杜夔與同時代的音樂家左延年齊名,二人在音樂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左延年主要是善為鄭聲,在“俗樂”即民間音樂上有所成就。杜夔主攻方向在“雅樂”即宮廷廟堂音樂上。兩人一俗一雅,各有所長,相得益彰。□豐樂【原標題: 杜夔: 雅樂大師 樂器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