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共第二代筆桿子的王夢奎,外界對他了解不多,因為筆桿子的職業令其曝光機會不多,加上他一向低調。唯一了解他的渠道,就是透過他多年的著作。作為中國制度下典型的筆桿子,王夢奎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及起草中央文件。
在人們的印象中,王夢奎是一位嚴謹、睿智且有獨到見地的經濟學家,而熟悉他的專家學者,更是敬服他,稱他為“真正的大家”,為人儒雅謙遜,滿腹錦繡文章。
剛剛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位子上退下來的王夢奎被外界稱作總理的“貼身智囊”,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幾乎年年主持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的經濟學家,也是中共十六大報告中經濟部分的主要執筆人。就在人們紛紛認為王夢奎在十六大仕途更上層樓的時候,王夢奎卻出人意料地宣布退出中央委員的競選,甘心繼續從事政策支持研究。此等瀟灑更讓他成為了人們心中獨特的部長級高官。
“文秀才”“武狀元”集為一身
早慧的王夢奎在小學時就被鄉里人譽為“小秀才”,能文善對,文學素養深厚。而本想當作家的王夢奎卻最終舞起了經濟學的大刀,由“文秀才”搖身而為“武狀元”。
1938年4月,王夢奎出生于河南溫縣安樂寨的一個貧苦人家。抗日戰爭勝利后,王夢奎開始上小學,看遍了當時他所能找到的各種書籍,并已經開始在地方報紙上發表詩歌和散文。據王夢奎說,那時他受鄉賢堂外祖父的影響很大。五年級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一天他聽到堂外祖父自言自語念著擬出的上聯“松竹梅歲寒三友”,卻想不出下聯,王夢奎就脫口而出“中蘇朝永久一心”。老人一聽對得如此工整,不住夸贊。
即使后來從事經濟工作,王夢奎仍筆耕不輟,除了經濟理論專著,他還寫了大量經濟隨筆、書評,特別讓人吃驚的則是他的楹聯。一次在北戴河開會,同行的慕海平告訴王夢奎,幾年前游山海關時遇到一個至今未有人對出的上聯:“山海關人山人海”。孰料王夢奎卻馬上笑對:“惶恐灘誠惶誠恐”。慕海平拍著他的肩膀連稱善對。王夢奎卻意猶未盡,用慕海平的名字出了一個上聯:“慕海平海平人不平”,卻一時想不出下聯。兩天后,他遇到對外經濟貿易部劉山在副部長,恍然大悟,對出下聯:“劉山在山在水也在”。還有一個佳對也一直為人稱道。1995年在國務院研究室春節聯歡會上,當有人以教科文衛司司長“解思忠”的姓名為上聯求對時,他思索一會兒便公布了答案:束懷德。束懷德是當時的中央政法委秘書長。他的答案別出心裁,一時被譽為妙對。
王夢奎的文采從小到大均受到師長們的極高評價,原以為他上大學會選擇文學或歷史專業,但由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經濟建設高潮的感召,血氣方剛的王夢奎認為經濟學可以經時濟世,于是毅然報考北京大學經濟系。在北大的日子對王夢奎影響至深,扎實的專業訓練和廣泛的閱讀使他成長為一個以經濟學為主的雜家,而北大的科學和民主精神更是深入他的骨髓。令他感到欣慰的是,1991年,北京大學聘其為教授,后又任博士生導師。王夢奎的兩個孩子都先后考入北大,如今都已學成畢業。
1964年,王夢奎本科畢業,以名列前茅的考分考取了北大新設立的國際政治系研究生。由于上級領導機關急需王夢奎這樣的經濟人才,他放棄了深造,被分配到《紅旗》雜志編輯部。但很快,十年“文革”動亂打斷了王夢奎的研究工作,1969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一去就是六年。
1975年,王夢奎終于回到北京,到第一機械工業部調查研究室工作,才得以重操舊業,開始了比較有系統的經濟研究,并逐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決策。
中國經濟改革的“發言人”
1979年,王夢奎調入中共中央辦公廳研究室任研究員,翌年又到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任經濟組副組長。王夢奎見證著改革開放的每一步,同時對每一時期出現的經濟現象和問題都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建設性建議。
改革伊始,企業領導制度改革提出了廠長(經理)負責制,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東西,不適合中國國情。王夢奎針對此,幾下基層考察調研,并對“一長制”做出了詳盡和深入地剖析,使人們更多地認識到“一長制”在社會主義企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股份制”成了大陸最熱門的經濟話題。為了打消人們普遍存在的顧慮,王夢奎于1987年2月撰寫出《股份制經濟之我見》,指出股份制這種社會化生產的組織形式在社會主義社會仍有存在的根據,并具有很多優點,由此撥開了很多人心頭的疑惑。他還特別指出,股份制將引起所有制呈現出更為紛繁和不確定的形態,這就需要對所有制的認識繼續深化。王夢奎還為此專門到基層發表演講,作了很多深入細致的解釋工作。有人說,股份制在中國的普遍實行是與王夢奎所做的大量工作分不開的。
1987年9月,王夢奎調至國家計劃委員會任專職委員、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剛一上任便遇到通貨膨脹問題。能否有效治理通脹問題,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安定,也關系著改革的成敗。當時有三條可選道路:一是聽之任之,甚至推波助瀾以推動經濟的高速發展;二是急剎車,實行緊縮政策,短時間內清除通貨膨脹。但這兩種方法的結果不是導致災難性后果,就是使改革倒退。因此,王夢奎主張走第三條道路:逐步緩解通貨膨脹,降低通貨膨脹率,保持經濟的適度發展。最終,中央采取適度的緊縮政策,逐步制止了通貨膨脹的蔓延。
1990年5月,王夢奎率代表團參加亞太地區技術與經濟研討會,他的發言,博得了經濟專家們的熱烈贊賞,許多經濟學家紛紛在會后和王夢奎切磋,認為中國的很多經濟經驗值得亞太其他國家借鑒和推廣。
王夢奎在國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許多國家特邀他訪問考察。1990年八月剛升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夢奎應蘇聯保衛和平科學委員會之邀,率領中國人民爭取和平和裁軍協會積極分子一行七人訪問蘇聯。在蘇聯,王夢奎看到蘇聯的國家機構大都處于癱瘓狀態,人們的思想很混亂,一些中青年知識分子否定一切,向往西方。一位研究經濟的工作人員羨慕地對王夢奎說,中國的經濟形勢好,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提高很快,中國改革的經驗是值得蘇聯借鑒的;貒,王夢奎提醒中國一定要接受蘇聯的教訓,在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道路上要把穩定放在首位,使經濟改革健康前進。
國務院智庫首席“提琴手”
1995年4月起,王夢奎先后擔任國務院研究室主任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成了國務院智庫中的首席“提琴手”,著手國家發展大略,參與了很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經濟學素養深厚,見解獨到的王夢奎贏得朱基和溫家寶兩任總理的高度信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