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帝死后,太子楊廣即位。賀若弼忘記了一點:對于文帝來說,他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遷就與容忍他,但是對于隋煬帝楊廣來說,賀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遺留下來的一個大臣而已,他對煬帝沒有任何的功勞可恃。當還是位居太子位時的楊廣曾經詢問賀若弼:“楊素、韓擒、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將,優劣如何?”弼曰:“楊素是猛將,非謀將;韓擒是斗將,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非大將。”太子接著問:“然則大將誰也?”弼拜曰:“惟殿下所擇。”雖然賀若弼想借此毛遂自薦一下,希望得到太子楊廣的賞識,甚至還有拍馬之嫌。但是他的回答卻反而引起了楊廣的猜忌,楊廣認為“弼亦自許為大將”,顯然楊廣很不喜歡他的這種自以為是的回答。于是,他懷記在心,但對此賀若弼卻沒有一絲察覺。在煬帝即位后,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知約束的大放怨言。于是隋煬帝是舊怨與新怨一起涌起,便找了個因賀若弼議論其大賬過奢的借口誅殺了他。此外,還將賀若弼的妻子罰作官家奴婢,他的兒子們也被罰為奴,后來他們全被誅死。對于賀若弼來說,這樣的結局和下場是完全不應該的。他的父親因口舌之禍獲死,他的朋友也因口舌獲誅,賀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慘狀與遭受了肌體之痛后,非但沒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車之鑒,反而累及家人,使全家都死于非命。他的過失連魏征等人也為之扼腕嘆息:“雖賀若弼倜儻英略,然賀若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顛殞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若念父臨終之言,必不及于斯禍矣。”
這位名將,不是戰死于疆場,而是死于自己的三寸之舌。其父死于是,其子也死于是。他所遇到的君主隋文帝絕對不是一個殘暴的屠戮功臣之人,在他的怨言面前,文帝一再寬容,忍讓,一再的警告。但他仍然是矜伐不已。最終不顧隋文帝的屢屢警告而走向了由自己怨言所鋪設的萬丈深淵。封建王朝中,死于口舌之禍的大臣數不勝數。如果說賀若弼沒有其父的前車之鑒與引錐刺舌的警戒,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場悲劇的責任推給封建統治者的殘忍和暴虐。但是賀若弼的悲劇卻完全是根植于他那無限膨脹的權利名利欲望,以及那無法控制的言行之中,他的悲劇只應該由他自己負責,而他的重蹈覆轍只能說令這場悲劇更為可悲。(文/陳倩)【原標題:被父親用錐子刺舌告誡 隋將賀若弼仍死于口舌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