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問題是,監督部門是塊塊管理,總的管理機構只能起到指導作用,下面各省、市、縣的分級管理機構和當地政府聯系緊密,人員工資、福利也由當地財政劃撥,主要來源于當地企業的納稅,這便客觀上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影響監督執法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中國的豬肉產業非常混亂,比奶業亂得多,農業部管理起來可謂千頭萬緒。”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最大的監管難題在于,中國生豬養殖處于轉型期,極度分散、規模不大。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檢驗成本都很高。企業還要承受來自下游零售商的壓力。一家大型豬肉加工企業高管告訴記者,由于終端商超市壓低進貨價,好豬肉賣不出應有的溢價,因此為了節約成本,在檢測環節,常常投入不足。于是,惡性競爭難以避免,甚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當壞人的成本太低,當好人的成本太高。”該人士說。
眼下,究竟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有人提出,“九龍治水”能否變成“一龍治水”,國家能否成立一個獨立的監督機構,對豬肉安全專項管理。也有人建議,相關國家監管機構能否由塊塊管理變為條條管理,從而避免與地方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
如今,雙匯也引入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檢集團),幫助其做檢驗工作。中檢集團工業消費品部經理李超對記者表示,中檢集團的一大優勢是其檢驗機構在全國分布較廣,能夠實現服務的一致性。他舉例說,中檢的檢測人員會扮成消費者,在各大超市、農貿市場提取商品樣本,送到實驗室檢驗,并把最終結果傳遞給客戶。
不過,旁觀者亦有擔心,企業和檢測機構如果成為了利益共同體,就很難保證檢測的公信力。因此,獨立公正的政府監管仍是最后的防線。(《中國企業家》雜志)【原標題:萬隆的戰斗:生死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