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禍之道
袁世凱的這場災禍,1898年因出賣光緒皇帝,即已種下。這是袁世凱一直的隱憂,即使在他“吏、戶、兵、工四部之權,一人總攝”之際,仍未敢忘懷,他在給其兄袁世勛的信中說:“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謝世,朝政盡入貴胄之手,弟此次得躋高位者,賴有太后之寵眷耳。然而慈宮春秋已邁,猶如風中之燭,一旦冰山崩,皇上獨斷朝政,豈肯忘懷昔日之仇,則弟之位置必不保。”
此等情勢之下,袁如何避禍自保?當是理解他行為邏輯的一個隱性線索。
種禍10年之后,1908年袁世凱50歲生日,慈禧念其前情,賞賜他無量壽佛、金佛各二尊……這場祝壽會由此轟轟烈烈。據當時報紙報道:袁世凱共收到壽聯500余副,壽屏120余堂,全部用泥金箋,沒有用紅蠟紙者。一時之間,北京、天津、保定三地的泥金箋、壽屏售賣一空。不過,福禍同行,壽會弄大了,御史參奏袁以做壽為名,廣攬財物,結黨營私。反過來,慈禧又招袁世凱來嚴加訓斥,袁受驚不小,謝罪出宮時,“驚惶失足,從殿階墜地,跌傷右腿”。——后來,“足疾”,正是將他開缺的說辭。
袁世凱的壽宴結束不足兩個月,光緒與慈禧先后辭世。攝政王載灃系光緒皇帝之弟,袁世凱延擱10年的災禍,勢將爆發。這個時候,袁有無底牌可自保?似乎有。
清朝新一任宣統皇帝登基之日(1908年12月2日),清朝的秘密使節團由唐紹儀率領已去到美國。唐紹儀看上去的任務是與美國協調退還庚子賠款的具體辦法,以及協助幣制改革的一筆借款等,但他真實的使命卻是希望與美國、德國接洽一個三國協約以保持中國的完整。這個計劃,兩年前由德國提出。
簡單地看,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帝國主義列強爭奪勢力范圍之際。當時的清朝廷的策略是“以夷制夷”——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來形成制約與平衡。列強之一的德國提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計劃呢?生長在中國的美國傳教士之子李約翰,在其專著《清帝遜位與列強(1908—1912)》中描述:“德皇于1906年向中國駐柏林公使提出中國、德國和美國締結一個新的三國同盟或諒解的可能,英國、俄國得加入這個同盟或諒解。這樣一個國際陣營的重新安排會使得法國在歐洲和日本在亞洲保持安靜,因此它具有雙重目標:維持法德之間的現狀和阻止中國被瓜分。第二個目標正符合美國和中國的政策。”
德國的這一計劃,按李約翰的解釋:“法德在世界政治中奪取領導地位的斗爭以一個極有意義的方式影響了遠東。”歐洲國家間的爭霸競賽,引發了德國這一創想。兩年后,在軍機大臣張之洞與袁世凱的鼓動下,清朝廷接受了這一計劃,并開始準備實施。這個三國同盟,當然是基于清朝“國家利益”的一種選擇,但于竭力促成此事的袁世凱,“他曾許下諾言說唐紹儀能夠從美國獲得足夠的支持來抵制日本在滿洲的侵略”。慈禧辭世,光緒之弟的報復將至,袁的性命有虞,這個時候他的親信唐紹儀率團去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