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儀仗多奇獸
走過“潞藩佳城”石牌坊,眼前是氣勢宏大的石刻儀仗群:14對石獸和兩對石人排列在神道兩邊的草地上,莊嚴肅穆,神威異常。
陵墓前設置石人石獸,是帝王陵寢的傳統套路。按照明代的規矩,帝陵前設置石獸6種,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北京的明長陵都只列獅、麟、象、駝、獬、馬6種石獸。潞王作為藩王,他的陵墓規格當然應該低于帝陵。但潞王當時仗著自己是皇帝的親弟弟,公然違反祖制,設置石獸14種,大大超過了明代帝陵的規格。(圖3)
潞王陵的14對石獸中,除了常見的獅、虎等,還有4對石獸從未在歷代石刻及各種藝術作品中出現過。“大家都沒見過,誰也叫不出來名字。我在潞王陵工作的時候,凡是有專家到這里參觀,我都要向他們請教,但大家都說不清。我把這些石獸的全套資料寄給陜西博物館的著名專家王之云先生,王老先生回信說,即便是王國維再生,恐怕也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因為這都是些四不像的神話動物。我請教過許多專家,但專家們的意見與王之云先生的看法都差不多。”蘇德榮先生說,“我一直認為,這些石獸應該有名字,有含義。明代的工匠們雕刻這些石獸決不會是隨意而為。”
經過20多年的潛心研究,查閱有關典籍近百種,去年,蘇德榮先生終于確定這四種石獸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所說的神話動物猰貐(ya yu)、爰(yuan)居、貔(pi)和狻猊(suan ni)。根據古代典籍記載,猰貐是獸中的最大者;爰居是一種大如馬駒的海鳥;貔是一種似虎似豹似熊的猛獸;狻猊是一種似獅似虎的吉祥動物。對于蘇德榮先生這個研究成果,目前還沒有專家提出異議。
潞王陵的14對石獸以4.8米的間隔排列,它們的名字依次是:猰貐、爰居、貔、獬豸、豹、狻猊、羊、虎、獅、辟邪、麒麟、駱駝、象、馬。蘇德榮先生自豪地說:“潞王陵石獸群是秦漢以來帝王陵鎮墓瑞獸的大集中。歷代所有者,潞王陵都有;歷代所無者,如猰貐、爰居、貔、狻猊,潞王陵也有。這批石刻是潞王陵的精華,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價值巨大,珍貴異常。”
驕奢淫逸一“昏王”
緊挨著14對石獸,是兩對石人,一對牽馬小吏,一對文臣武臣。(圖4)東側的牽馬小吏完整無缺,西側的牽馬小吏胸前卻有一個碗大的洞(現已用水泥補上)。這里面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潞王陵南邊有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叫城南莊。有一年,這莊上一戶姓馬的要為兒子娶媳婦。結婚前一天,馬家殺牛宰羊,燒煮燉炒,把一切都準備得停停當當的。第二天,全家人起來要辦喜事,但掀開鍋蓋一看,肉、菜全沒了,蒸好的米飯也沒了。誰把東西偷走了呢?馬家全家出動,到處去找。找來找去,找到潞王陵前,大家發現神道西邊的那個牽馬小吏嘴上油乎乎的,還殘留著肉末呢。馬家人氣憤地說:“潞王在世時就沒干多少好事,你這個牽馬的也跟他學!”一邊罵著,馬家人一邊掄起鐵錘就砸。結果,這個牽馬小吏的胸前就留下了一個大窟窿。
蘇德榮先生說:“這雖然是個傳說,但從中可以看出,潞王在這一帶的名聲確實不太好。一直到現在,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潞王是個‘昏王’。”
像當時的大多數親王一樣,潞王到衛輝后,天天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潞王生性好動,耐不住寂寞。按照當時的規定,藩王不能隨意出城,但潞王因為有李太后和萬歷皇帝在背后撐腰,所以膽大妄為,經常出城游獵。潞王每次出游,都帶著錦旗金鼓和王府校尉,前呼后擁,躍武揚威。他經常帶領手下的爪牙們在衛輝的西部和北部山區游蕩。他游到那兒,就住到那兒。他在那里住宿,就強迫當地居民給他奉獻美女伴宿。
在衛輝市西北25公里的石包鄉砂掌村,有一個“娘娘墳”。“娘娘墳”現存主墓室和左右側室,上有墓冢。據當地群眾傳說,潞王有一次游獵到此,夜宿該村,該村的姑娘黃葉被迫伴宿。潞王走后,沒人敢娶黃葉。后來黃葉死了,砂掌村向潞王府報告,潞王派人給黃葉修了這個墓。
潞王的游獵給當地人民造成了極大災難,萬歷二十九年二月,河南巡撫曾同亨、巡按崔邦亮以關心潞王安全為名,聯名向萬歷皇帝告狀。萬歷接到奏本之后十分重視,立即稟報了母親李太后。李太后和萬歷隨即傳旨訓誡潞王,并嚴厲斥責潞王的親隨人等。這次風波讓潞王的游獵生活有所收斂。但這種收斂只是暫時的,事過之后,游獵仍是潞王生活中的主要活動,只是不再像過去那樣大張旗鼓罷了。
鳳凰山下葬潞王
走過石刻儀仗群,遠遠地就看到了高大的陵園城墻和城門。城門是高達10米、為純磚石結構的無梁殿,高大宏偉。城墻高6米,平均厚度1.5米,周長934米。城墻系用青條石砌成,十分雄偉。
進入城門,向北走,依次是精美的“維岳降靈”石牌坊、壯觀的祾恩門、宏大的祾恩殿遺址。然后,穿過形制獨特的欞星門石牌坊,就看到了潞王陵最具標志性的建筑物——墓碑。墓碑外原有高大的明樓(碑亭),現明樓已被毀掉。墓碑十分高大,通高6.5米,碑正面刻有楷書“敕封潞簡王之墓”七個大字。墓碑前是一個巨型青石供案,供案前擺著高大的石雕“五供”:石香爐一個,石花瓶兩個,石燭臺兩個,其中石香爐高近4米。
墓碑之后,就是潞王的墓冢了。墓冢系用石頭砌成,呈圓丘狀,通高6米,周長140米。墓冢正面留有石門,內有臺階直通墓冢頂部。站在墓冢之頂,可俯瞰東陵區全景。墓冢的正下方為墓室。墓室總面積175平方米,由主墓室、左右側室、中間庭堂和甬道組成。原來每個墓室都有整塊青石雕成的石門,現均已損壞。主墓室是放置潞王遺體的地方,正中為青石砌成的棺床,棺床上原有木棺石槨。因該墓多次被盜,木棺石槨現在都已損壞。
中國明代藩王研究會秘書長蘇德榮先生介紹說:“潞王死于萬歷四十二年。他的母親李太后去世后,潞王傷心之下,就一病不起了。”
李太后一直很寵愛潞王,潞王對李太后也有極深的感情。在明代中后期,親王就藩之后,就沒有機會再回北京了。因此潞王到衛輝后,就再也沒有見過他的母親。潞王很想念他的母親,但他雖貴為親王,擁有4萬頃莊田,卻無法見母親一面。
萬歷四十二年二月,李太后在北京病逝。萬歷皇帝為母親制定了隆重的喪儀——全民帶孝27天,四品以上官員的夫人都要到皇宮祭奠。那些不相干的官員家屬都可以到李太后靈前致祭,作為親兒子的潞王卻不能到北京奔喪,只能在衛輝遙祭母親。因為傷心過度,潞王病倒了。當年五月十五,在李太后去世整整三個月后,潞王追隨母親而去。(圖7)第二年八月,潞王葬于衛輝府西的五龍崗,即今天的潞王陵。
“潞王的墓址,可能是他自己選定的。他當時經常在這一帶打獵,對這一帶很熟悉。可能是某一天,他打獵走到這兒了,一看不錯,就選定為墓址了。”蘇德榮先生說。
今天的潞王陵背靠鳳凰山。據傳說,鳳凰山在以前本來叫萬虎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