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到,在現存的小潞王手書石刻上,保留有大量的印章。這些印章形狀大小各異,有四方形的、長方形的、圓形的、八角形的、六角形的、扇面狀的、菱形的、葫蘆形的等等,印章的字體也各不相同。蘇德榮先生說:“這些印章形式獨特,各不相同,實為一批世所罕見的珍品。”
杭州監國六天整
自萬歷四十六年襲封,到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朱常淓在一共衛輝做了26年尊貴的藩王。崇禎十七年二月二日,李自成手下大將劉芳亮率軍攻占距衛輝100多公里的懷慶府(今沁陽)。劉芳亮攻占沁陽后,旋即東進,潞王府危在旦夕。二月十九,小潞王決定棄城出逃。在總兵卜從善的保護下,小潞王與周王、福王、鄭王一起逃往南方。這一年是明朝滅亡之年,也是清朝建立之年。
小潞王先是到了無錫,后來又到了南京。當年六月,因為受人排擠,小潞王被迫移往杭州居住。
第二年即順治二年五月,清兵攻克南京,南明小朝廷的文武大臣先后逃至杭州。當時,貝勒博洛正統帥八萬清兵追擊南明君臣,兵鋒直指蘇杭。面對強敵,杭州的文武官員和士紳百姓紛紛要求小潞王監國,所謂監國,也就是主持大局了。朱常淓推辭不掉,于六月初八在杭州宣布監國。
小潞王出任監國之后,立即部署軍隊抵擋清軍進攻。但當時杭州城內人心惶惶,文武大臣大都缺乏抗戰的決心和信心,甚至連馬士英、阮大鋮這樣的重臣都不辭而別,出城逃跑了。
在小潞王監國的第六天,即六月十三日,清軍進抵杭州北關。朱常淓認為,清軍難以抵擋,堅決抵抗的結果只能招致“揚州十日”那樣的后果,給杭州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于是他親自到清軍兵營,表示只要清軍不傷害杭州人民,他就投降。清軍統帥博洛同意了他的要求。“小潞王的投降讓當時的抗清志士十分失望,但保護了杭州的百姓。杭州人民對小潞王很感激,稱他為‘潞佛子’。”蘇德榮先生說。
小潞王降清之后,先被送往南京,最后被送到北京。順治三年五月,清廷在北京菜市口一次處決了十幾位故明親郡王,小潞王亦在其中。
降清之時,小潞王把他的家眷藏匿于杭州塘西的孟家。后來在民間的秘密保護下,小潞王的后人就在杭州定居了下來。蘇德榮先生介紹說:“1982年,我在潞王陵接待游人時,有位浙江來的游客告訴我,小潞王朱常淓的一個后人當時在杭州市輕工局工作,但是不姓朱,姓顧。估計是入清之后,小潞王的后人為了避禍,改為姓顧了。”
僧人入主潞王陵
明朝滅亡之后,潞王府被清廷拆毀,拆下的主要建筑材料被運往北京,一些零散房屋被估價變賣。清廷戶部還指示河南地方政府:把潞王陵的所有宮殿、房屋、土地都估價賣掉。但潞王陵的建筑綠瓦石壁,雕龍鐫鳳,都是只有皇家才準許用的東西,普通老百姓誰也不敢買。
清順治五年,僧人真息從五臺山來到這里,看到潞王陵建筑群雄偉堅固,就打算買下來改造成寺廟。順治十三年,真息用募集來的480兩銀子把潞王陵的兩個陵園全部買下。然后,真息把宮殿改為佛殿,把潞王陵改成了萬圣庵。
真息是萬圣庵的第一代住持,法號戒如。在真息經營萬圣庵期間,潞王陵的一些建筑由于風刮雨淋而出現損壞,他就“次第修理”。潞王陵因為改成萬圣庵而得到了經常的修葺和保護,所以直到康熙末年,潞王陵仍然“殿宇巍然”。
萬圣庵的第二代住持法號如定,死于康熙三十五年。第三代住持性澄的名望很高,萬圣庵在他治理期間“名振環中”。由于沒有發現第三代以后的住持僧人的墓或塔,所以此后萬圣庵的情況不詳。但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萬圣庵在第三代住持去世之后又延續了許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仍有萬圣庵僧人本本、本花、本同健在。潞王陵旁邊有個墳上村,這幾個僧人被分到了墳上村的各個小隊。據墳上村的老人回憶,其中和尚本花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才去世。
據當地群眾傳說,潞王陵東區的一些建筑毀于捻軍首領張宗禹之手。同治十二年,張宗禹率捻軍十余萬到達新鄉,占領了潞王陵。據說張宗禹原準備把潞王陵的東區和西區全部毀掉,但附近村民求情說:“潞王是個壞蛋,毀他的墳,正好給我們解氣,我們都很高興,但趙娘娘是個好人,總是護著我們老百姓,能不能不毀她的墳?”結果張宗禹就同意了村民的要求,捻軍只毀了東區的一些建筑,沒動西區。
蘇德榮先生說:“這個傳說可信不可信不好說,因為史籍上沒有記載。不過就實際情況來說,次妃墓建筑群是比潞王墓建筑群保存得相對完整些。”
混亂年代墓被盜
挨著潞王陵就是墳上村。墳上村的得名,當然是因為潞王陵的緣故。據中國明代藩王研究會秘書長蘇德榮先生估計,墳上村最早的居民可能就是潞王陵的守墓人。不過,這方面的史料目前還沒有找到。墳上村一直安安靜靜地守在潞王陵旁邊,但在民國年間,墳上村人卻與潞王陵碰撞出了一段驚險的故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豫北新鄉一帶政局混亂,土匪蜂起。在國難當頭之時,有些土匪卻覺得正可以渾水摸魚,發筆橫財。蘇德榮先生說:“上世紀80年代,我曾經組織墳上村的老人開了個座談會,談潞王陵被盜這個事。據老人們回憶,當時主要有兩股土匪盯上了潞王陵。一股是新鄉西邊秀才莊、塊營村的土匪,一股是北山上的土匪。”
兩股土匪分別派人到潞王陵勘查了地形,準備對潞王陵動手。這些跡象被墳上村的村民發現了。于是,在村中大戶的召集下,全村人開了個大會,討論怎么應對土匪的盜墓行動。村民們說,咱們祖祖輩輩守著潞王陵,潞王陵是咱村人的驕傲,咱村叫墳上村,不就是因為有潞王陵嘛。但現在土匪要來盜墓,咱沒法跟土匪對抗啊,土匪都有槍。村民們覺得,憑自己的力量保護不了潞王陵,但眼睜睜看著土匪把墓里的寶貝盜走,大家又不甘心。經過深入討論,最后,在村中大戶的主持下,村民們決定:與其讓土匪把寶貝盜走,不如咱自己把寶貝挖出來。
于是,在一個晚上,墳上村全村動員,同時把東園的潞王墓和西園的次妃墓都挖開了。墳上村人自幼生活在鳳凰山下,都擅長開山取石,潞王墓半尺厚的封門大條石根本擋不住他們。村民們沖進潞王墓和次妃墓,拿走了兩墓內的主要隨葬品。
蘇德榮先生說:“我那次開座談會的時候,當年目擊過盜墓事件的老人回憶說,當時從墓里挖出來的主要有金冠、大個頭的金銀元寶、珠寶首飾等,農村裝糧食的那種布袋,一共裝了大半布袋。”
墳上村村民挖開潞王墓之后不久,土匪就來了。土匪們封鎖了潞王陵陵區,然后對兩墓進行了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