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廟位于河南省衛輝市,始建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是廟墓合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記載,殷商時期,丞相比干為民請命,忠言直諫,被殘暴的紂王剖心致死。其夫人恐禍躲于長林,生子名堅,后被周武王賜姓為林。所以比干廟是天下林姓祖地,有“衛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之稱。廟內正殿供奉比干,東配殿供其后代“三公”,西配殿敬奉“海神娘娘”媽祖林默神像。每年農歷四月初四比干誕辰之日,世界各地的林氏宗親會及林氏后裔到此尋根謁祖。
比干事跡最早見于《尚書·周書》,因神魔小說《封神演義》而在民間廣為流傳。比干憂國憂民的情懷不僅被世代傳頌。也感天動地,留下來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歷史傳說。
在比干廟有一種罕見的只有三片葉片,高約兩寸的沒心菜,被認為是比干的七竅丹心化成。傳說比干被剖心后,姜太公指點其速向南行,到新地(新鄉)即可換心。不料路上遇到狐貍精妲己變成的老婦攔路叫賣沒心菜。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答曰:“菜沒心能活,人沒心立死。”比干當即口吐鮮血,墜馬身亡。瞬時,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卷土成墓,形成一座巨大的天葬墓。
墓冢前的石碑上有“殷比干莫”四字,傳為孔子親手劍刻,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有記載,但史學界存疑。清乾隆皇帝憑吊時認為屬實,在碑的上部親書“宣圣真筆”,以正視聽。因而被認為是孔子存世的唯一真跡,有“天下第一碑”之稱。至于為何將“墓”寫成“莫”,民間流傳說:孔子認為比干墓乃天取大地之土而葬,無需寫“莫”下之“土”。后來有秀才譏笑孔子也寫錯字,便在“莫”下添“土”字。誰知晴空一聲霹靂,將“土”字劈掉,留下現今看到的“莫”下殘缺。(禾乂)【原標題:衛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