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宣布把望虎山改為鳳凰山,但是老百姓不買賬,還是叫望虎山。于是潞王派爪牙去攔路盤問行人。爪牙們先攔住一位貨郎,問:這山叫啥名啊?貨郎隨口就說:望虎山啊。爪牙們當下就把貨郎砍了頭。他們又攔住一位老者,老者習慣性地回答說叫望虎山,隨即被一劍刺死。貨郎和老者慘死的消息傳開后,附近百姓一時間人心惶惶。此后,大家都不得不改了口,稱望虎山為鳳凰山了。
蘇德榮先生認為:“這只是個傳說,不見得實有其事。潞王確實不是個賢王,但在明代的親王中,他還不算太壞。他死后的謚號是‘簡’,這是一個中等偏上的評價。(圖5)明代的親王中,比潞王混蛋的多的是。比如洛陽的伊王朱典楧,就很惡劣。他把洛陽城的大門關閉,然后帶著爪牙大搜全城,抓了700多名民女。從這些民女中,朱典楧選出90多名漂亮的留下。其余沒選中的,其家人必須送錢才能贖回。還有一次,朱典楧在王府門口看到一個漂亮女子,立即搶進府中。這個女子年僅十三,哭鬧著不從。朱典楧一怒之下,就把這個女子送到后花園喂了老虎。”
次妃趙氏有賢名
在潞王陵附近,潞王的名聲很壞,但潞王的次妃趙氏很得人心。趙氏原來是李太后的貼身宮女。潞王之國時,李太后不放心,就派趙氏隨潞王到衛(wèi)輝,負責照顧他的日常生活。潞王離開北京時,身邊的女眷除了正妃李氏,就是趙氏了。趙氏在名份上只是隨封侍媵,但因為她是李太后欽賜,所以在潞王府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趙氏品行和性格都很好。潞王陵附近的百姓傳說,趙氏曾多次婉言阻止潞王做壞事,多次機智地挽救百姓于危難。她的賢善之名,至今流傳不衰。趙氏于萬歷二十九年去世后,被破例追封為次妃。按照明代的規(guī)定,只有正妃才能與親王合葬于主墓室,次妃只能附葬在親王墓旁,“同一享堂,不許另造”。但葬在潞王陵西區(qū)的趙氏卻單獨享用了一座親王級陵園。
西陵園呈馬蹄行,前方后圓。與潞王所在的東陵區(qū)相比,趙氏所在的西陵區(qū)除了沒有石刻儀仗群,其他方面形制非常接近——都有高大的城墻和雄偉的城門;都有祾恩門和祾恩殿;東陵園有三座石牌坊,西陵園有兩座石牌坊;都有明樓,值得一提的是,西陵園的明樓(碑亭)是整個潞王陵保留下來的唯一一座原始建筑。
在有些方面,西陵園比東陵園的規(guī)格還高。比如,潞王墓的墓冢高6米,趙次妃的墓冢則高達10.6米;潞王墓墓室175平方米,次妃墓墓室面積達230米;次妃墓兩側還建有兩個丫環(huán)墓,據說埋葬著兩個隨侍趙氏的陪葬丫環(huán)……
蘇德榮先生推測說:“明代親王的陵墓必須在親王死后由朝廷派人營建,其規(guī)格都有相關規(guī)定。可能的情況是,次妃墓是潞王府自己修建的,所以就可著勁往大里弄;潞王墓由朝廷營建,必須符合標準,不能想蓋多大蓋多大。于是就造成了這種結果:次妃墓在某些方面比潞王墓的規(guī)格還高。”
“總體來說,潞王陵在很多方面都超標了——明代規(guī)定,一代親王只能有一個陵園,潞王陵卻有兩個陵園;潞王陵整個陵區(qū)共占地15萬多平方米,約為《明會典》規(guī)定的親王陵園的4倍;潞王陵設置了14對石獸,比帝陵的規(guī)格還高……這些都是違反當時的規(guī)定的,也就是像潞王這樣與皇帝有特殊關系的人,才敢這么干。當然,這些‘營造逾制’的東西保存到今天,都是非常珍貴的了。”
風尚高雅小潞王
潞王陵東區(qū)的祾恩門前原為神廚、神庫,是存放祭品的地方。原來的神廚、神庫早就毀壞了,現(xiàn)在這里已被改建為碑廊,在碑廊里展出的是潞王朱翊镠的兒子、第二代潞王朱常淓的手書唐詩石刻336塊。
第二代潞王朱常淓,俗稱小潞王,字中和,號敬一主人、敬一道人。小潞王生于萬歷三十五年十二月(公元1607年),是潞王朱翊镠的第三子。朱翊镠的第一子、第二子都夭折了,所以朱常淓成為潞王世子,并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襲封為潞王。
潞王惡習多多,卻生了個難得的好兒子。(圖8)潞王朱翊镠去世時,朱常淓才6歲,所以他父親的一些惡習,對他沒什么影響。正妃李氏和他的生母次妃楊氏十分重視對小潞王的培養(yǎng)教育。潞王府有豐富的藏書,有高水平的教授、伴讀,學習條件十分優(yōu)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小潞王熏染了一身書卷氣,長成了一個典型的書生。
長大后,小潞王對管理王府事務毫無興趣,他把權力都下放給屬下,自己每天熱衷于各種文化活動。
據記載,小潞王在繪畫、音律、書法等方面都有不錯的造詣。《歷代畫史匯傳》中說他“善竹石”,如今,衛(wèi)輝市博物館還保存著刻有小潞王所畫“月外蘭”的石碑一塊。
在音律方面,小潞王有一手絕活兒,他會制琴。小潞王親自設計、制作的琴稱為“潞琴”。潞琴制作精良,每一張都有編號。在明朝后期,潞琴就十分名貴,崇禎皇帝把潞琴視作珍品,作為賞賜給諸王的禮物。
小潞王一共制作了多少張潞琴?有關專家說法不一。清朝詩人王士楨說小潞王“嘗造琴三千張”,但琴界專家一般認為,潞琴不會有三千張之多,應該有數百張。衛(wèi)輝府志說潞琴有360張,但蘇德榮先生認為:“這種說法也不準確,因為河南大學丁承運教授曾見過編號為四百多號的潞琴。1981年,我從收藏家張紹重處購得潞琴一張,那張潞琴的編號是第64號,上面刻有‘大明崇禎甲戊歲潞國制陸拾肆號’字樣。這張潞琴現(xiàn)藏于新鄉(xiāng)市博物館。”
小潞王還深入研究古代音律,寫出了一部音律專著《古音正宗》。該書由潞王府于崇禎七年刻印,共七冊,書中收有小潞王自己創(chuàng)作的琴曲和古琴曲共50首。
小潞王朱常淓一生下功夫最多的是書法。朱常淓喜歡書法,這里面可能有遺傳的因素。萬歷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就十分喜愛書法,而萬歷的字也是寫得很不錯的。老潞王朱翊镠的書法也有一定成就,相傳他的字如“驟雨旋風”,奔放流暢。可惜的是,老潞王的作品很少見。蘇德榮先生說:“在衛(wèi)輝市的東北,有一個香泉寺,該寺壁上刻有直徑一尺的楷書‘香泉寺’三個大字。這三個字筆法渾厚勁健,下面蓋有‘潞國親筆’方印。我初步鑒定認為,這應該是老潞王的手跡。”
小潞王幼年曾經向父親學書法,但他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父親的侍書湯煥。湯煥是萬歷皇帝親自挑選的書法高手,專門教潞王書法的。潞王府收藏了大量湯煥的作品。小潞王十分喜歡湯煥的書法,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堅持臨摹湯煥的作品。后來,小潞王又學習王羲之、懷素的書法,他“日臨數貼,多年不輟”